李扁
李扁
李扁(1971年3月生于安徽),是一名文化学者和性学思想家。他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并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他曾担任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和所长助理。
简介
文化学者,性学思想家。1971年3月生于安徽。北京师范大学学士毕业,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毕业。
1999年提出“三欲原理”,主张人有三欲:食欲、性欲和脑欲。脑欲是指大脑对信息有规定性、选择性和依赖性。
2003年提出“性小康”概念,被媒体评为2004年度十大关键词之一。
2006年,与方刚发起中国青年性学论坛;同年,与张银俊共同发起青艾工程(全称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任办公室副主任、总策划。
2008年5·12汶川地震之后,与白岩松、张银俊共同发起1+1心联行动,经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任办公室副主任。
曾任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
性学思想
提出性的本质,不是性器官,不是性行为,而是关系。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故性的本质,不会外于人的本质。如果小康是指生产力,那么和谐就是指生产关系。性是生产关系当中重要的一维。
提出重建中国的性文明。他把中国性文明分为三个阶段:五千年当中,有4200年属于光明时期,主要指导思想是“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800年,属于黑暗时期,主要指导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进入第三个时期。即是以性小康为开端,创建科学昌明、人文锦绣的新时期性文明。
他提出,近800年来,人们错解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学说的本意。
他用“脑欲”理论,指出中国走出性文明、性教育困境的办法,在于脱敏与饱和。1999年,中国人均信息占有量是世界人均的1/14(一说1/17),性信息,不管是高端信息,还是低端信息,都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他指出,“文明是以规则处理冲动”,性文明也不例外。
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氛围的改造方面,他提出:“先有一个圈子,后有一个时代”。
性教育实践
最重要的一项,是首倡青艾工程(或青爱工程),并亲自执行。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与张银俊女士发起并执行此公益项目。
主张“青艾工程,人性永恒”,“青艾小屋,人的教育”。认为现代教育只重知识,不重育人,是舍本逐末;指斥国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却不敢面对性的教育”;终于按捺不住,所以走出书斋,“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矢志通过“青艾小屋”对青少年进行“做人做事做爱”的教育。
著作
《协和博士论坛(三卷)》(执行主编)(2001年,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大学生综合素养导论》(副主编)(2004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我们都要性小康》(2010年,凤凰出版集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性学思想
性教育实践
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