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任第13届和14届国际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大会(ISSC)动力响应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上海造船学会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项目《大型
玻璃钢船的结构强度设计、振动和抗爆炸性能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重大协作成果奖;参与制定的《
滑行艇结构强度与振动设计计算规则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
二等奖。在船舶结构分析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项目《结构线性静动力分析通用程序的引进、推广与应用》获得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
上海市重大
科技成果奖(1984)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系统》(1985);我国首期《船体结构分析与设计系统CASIS―40的研究》以及《应用薄壁梁理论的船体静动力分析方法研究和程序开发》,分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1990)和
二等奖(1999)。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和发展了舰船动力吸振器及其应用,研究成果《水面舰艇的尾部振动的减振降噪技术研究》、《舰船尾部振动的减振技术及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研究开发》,分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
一等奖(1996年)和三等奖(1999年)。九十年代以来拓展了以下新领域:新型舰船结构的强度与振动研究、舰船的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及其数值模拟、舰船的声学设计与动力机械基座的声学控制、水面舰船的轴架设计技术研究以及舰船非线性倾覆和混沌机理以及舰船隐身等。编著、翻译并出版了《
船体振动学》、《结构的动力性态》等六部统编教材、国家指导性文件。
另一个研究领域为
卫星结构
动力学研究,参与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及其它多个型号卫星结构静力和动力学性能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结构强度计算》和《风云一号卫星
太阳电池阵振动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分获航天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
三等奖(1989)和
二等奖(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