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电视台现有有职工236人,其中从事新闻编采和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160人,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适应现代化电视宣传和经营需要的专业化职工队伍。电视台拥有新闻综合、生活、影视三个电视频道,22档自办栏目,全年共播出21382个小时。各类节目多次在全国或全省获奖,大量自制节目与
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兄弟省市及海外台交流。现代化的非编制作系统和硬盘播出系统已进入使用运行的高峰期和性能相对稳定的平台期,安全优质播出保持全省先进水平。
机构介绍
丹东电视台建于1961年4月29日。从建台之初至1978年,丹东电视台台址在
丹东市交通楼四、五、六层,面积540平方米。1978年,丹东电视台利用改装的一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在简易的演播室里,直接向外播放综合性节目和文艺性节目,每周演播次数为5次。1979年,丹东电视台迁入位于市中心新建的七经街广播电视大楼,并从国外引进彩色电视
录像机及配套设备,发射机也改为一千瓦彩色发射机,于1980年
元旦实现了彩色电视播出,当时播出的栏目有:《丹东新闻》、《少儿节目》、《文化生活》、《卫生与健康》、《科学知识》。从1986年至1994年,丹东电视台先后两次迁址,位于
振兴区山上街111号丹东有线电视中心大楼。30年来,丹东电视台不断成长壮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采、编、制、播为基础,无线与有线互为补充的电视网络体制。
电视宣传
本着“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优质化”的原则,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筹备,丹东电视台3个频道从2009年2月1日起将以全新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
丹东电视台此次节目改版的规模是较大的一次,无论是节目形态和内容,还是播音主持方式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新闻综合频道在每晚18点,推出一档长达1小时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第一传媒》。这是丹东电视台首次开办的大型电视板块新闻节目,也是本次改版的最大亮点。栏目定位为百姓视角、民生情怀,强时效报道重要新闻事实,大纵深洞察社会热点,多角度关心百姓生活,全方位引领新闻视线。内容主要包括本地时政与经济要闻、民生新闻、深度报道、国内外新闻集萃、资讯信息、文体娱乐报道及服务类内容等。其中,《马上就办》由市职能部门联手,第一时间解决百姓难题;《丹东警视》记者与民警联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排解纠纷,维护稳定;《
记者观察》在为您做深度报道的同时,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百姓茶座》为互动栏目,观众可在此建言献策,共同参与;《资讯宽带》信息平台,媒体链接,博览天下。增强服务性也是《第一传媒》的重要内容。观众在此可了解到每天的气象、路况、停 水停电、果菜价格以及股市行情、外汇牌价等大量信息。节目形式也有所创新,《新闻连线》异地采访,《漫画新闻》妙趣横生。《第一传媒》还按照收视群体和收视习惯的不同,特别推出区别常态的轻松休闲的《周末版》。《第一传媒》将在新闻综合频道多频次安排播出,以满足观众收视需求。
丹东电视台还与县(市)、市直部门等合作,在新闻综合频道每晚8点的黄金时段联合推出反映地区和部门工作的15分钟新闻专题节目,使电视媒体成为展示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服务的新型窗口和平台,更好地打造和树立政府职能部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良好形象。
在生活娱乐频道每天晚上8点30分,观众朋友可收视到一档时长30分钟的生活服务类杂志节目《时尚生活》。这是生活娱乐频道推出的重点节目。它从百姓日常生活入手,以“生活文化”为内涵,充分体现参与性和互动性,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介绍生活中的知识、智慧、妙招,为观众提供贴身服务。设有《家有妙招》《厨艺比拼》《人在职场》《
健康指南》等栏目。为了给经济界人士及关心财经信息、寻找致富门路的朋友提供有价值的财经资讯,生活娱乐频道推出《财经时讯》栏目。它以把脉经济,透析市场、聚焦理财和服务消费为宗旨,突出权威性、贴进性、服务性,打造“大众经济新闻”套餐。《第一起跑线》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一档益智类节目,其子栏目《校园音画》,将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我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项成果,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张扬艺术个性的广阔空间。
观众喜爱的影视频道,将一改电视剧两集连播的模式为每天各类剧场四集连播,可谓“剧风不断”。《生活剧场》《海外剧场》《第一剧场》贯穿全天。大剧、热剧、名导、明星、名作品,精彩纷呈,赏析中尽享文化盛宴;两档影院,国内外大片,人物系列片,轮番登场,雅俗中赏人间百态。
此次改版,丹东电视台还对一些有影响的老名牌栏目予以保留和改造。例如《人与法》改版后为日播,将更加注重实景拍摄和采取模拟现场的手法,增强故事性和破案过程的曲折性,使法制观念和意识逐步深入观众内心世界,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信息频道引入栏目化编排,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编排播出,方便观众收看。
节目改版后的丹东电视台,将不断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以更加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百姓的优秀节目,奉献给广大观众。
事业建设
进入彩色电视播出阶段
1979年,丹东电视台从国外引进彩色电视
录像机及配套设备,发射机也改为一千瓦彩色发射机。同年,丹东电视台迁入位于市中心新建的七经街广播电视大楼,面积1400平方米,并设有演播室和制作机房。1980年
春节,丹东电视台彩色电视发射机正式投入使用,从此丹东电视台进入彩色电视播出阶段。
迁入锦江山东侧的彩色电视中心楼
1986年11月23日,丹东电视台由原七经街广播电视楼正式迁入位于
锦江山东侧新建的彩色电视中心楼。总面积为4450平方米,楼内包括80平方米、120平方米、400平方米的演播室各一个。从1986年11月24日至1994年12月1日,丹东电视台所有节目在这里完成,并通过六楼
微波传输到元宝山五频发射机向全市区播出。从此,丹东电视台的节目质量全面提高,节目采录、制作和播出开始步入历史新阶段。
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丹东电视台台名题字
1987年10月15日,丹东电视台在新建彩色电视中心隆重举行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丹东电视台台名题字揭幕仪式。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
谢文清、中共丹东市委书记刘仲文为题字牌匾揭幕。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
丹东市电视台台名题字,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丹东边境地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关怀,也是丹东人民的荣誉。
有线电视中心大楼落成,丹东电视台与丹东有线电视台合并
1994年12月1日,位于
振兴区山上街111号的丹东有线电视中心大楼落成并举行庆典仪式。丹东有线电视中心大楼共11层,建筑面积为9180平方米。大楼落成后,丹东电视台和丹东有线电视台合并为丹东电视台,节目采录、制作和播出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开始三个频道的自办节目采录和制作,由于各项功能得到改善,技术设备不断完善,电视台节目质量明显提高。
BETACAM一体化摄像设备替代3/4系列摄录分体设备
1986年至1989年,丹东电视台前期采访都是使用3/4系列摄录分体录象设备。外出采访多是一个人背着
录像机,一个人扛着摄像机。从1999年至2003年,丹东电视台前期采访原来使用的3/4系列摄录分体录象设备,被BETACAM一体化摄像设备替代。一体化摄像设备的使用,不仅减轻了记者的负重,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而且保证了录制、信息的完整性,使节目纪实性以及内容和形式有了质的改观。
实现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
2004年,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数字发展年的工作要点》精神,丹东电视台对后期制作和节目播出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改造,这项工作被列入200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2月20日,丹东电视台完成了非线性综合网和硬盘播出系统的主体工程改造,在省内地市级电视台中处于领先水平。至此,丹东电视台实现了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它标志着丹东电视传媒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营管理
从1980年丹东电视台实现彩色电视播出后,广告也开始了传播经济信息,当时只是简单的图片广告和字幕广告。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电视广告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丹东电视台服务经济的重要窗口。逐步推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广告综艺栏目如:《七彩今宵》、《楼市家园》、《欢乐时光》、《车世界》等,使
丹东市电视荧屏成为展示企业产品和企业形象的舞台。近几年,随着
改革开放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们思想道德随准的提高,以陶冶情操、倡导文明、引导风尚为主旨的电视公益广告受到党和群众的欢迎。丹东电视台广告传播中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组织力量投入公益广告的创作,受到很好的社会效益,许多公益广告在全国、省、市评比中获奖。2007年,在国家严厉整治医疗药品广告,特别是治疗性病和其他低俗广告的形势下,广告中心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强管理,提升格调,严肃纪律,停播低俗违规的药品医疗广告,在净化荧屏上下功夫,圆满完成广告创收任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