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
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
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其方式一般是感恩戴德,忆苦思甜,发誓赌咒,最后言事。奏疏中可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弹劾等等,其使用范围相当之广泛。奏疏同时也是有为之士关注社会人生、宣扬政治主张、驰骋王佐之才的重要渠道。
释义
基本解释
[memorial to the throne] 奏章,递交给皇室或皇帝的备忘录向皇帝呈交了一份长长的奏疏
详细解释
1.
奏章。《宋史·朱传》:“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明 徐师曾 《明辨序说·奏疏》:“按奏疏者,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清 龚自珍 《宰王定九丈宅命赋诗》:“公之奏疏秘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
2.
向帝王上书言事。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当时之事,岂无急於沮 延龄 论 陆贽 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 宋徽宗,请均节财用。”
介绍
奏疏 zòushū
中原地区古文字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秦灭六国之战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性和工具性的应用文体,奏疏有其确定的阅读对象、明确的行文目的、强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体功能和写作特点。曾国藩身兼“一代鸿儒”和“同治中兴”之中流砒柱的双重身份,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桐城市派传人自居,力振桐城余波,开湘乡市派风气,对文言文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论主张,并以多年的创作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亲身经历、参与甚至影响了晚清政局中很多重要的事件,在数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不辍笔耕,所上奏疏数以千计,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笔者在检索曾氏奏疏资料的过程中感觉到:曾国藩对于奏疏这种公文的写作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写作特点的。
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奏章
秦代为臣僚上书统称名,汉代成为文种名称之一。其用途据《文心雕龙》载为“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谬”。程式: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奏至明代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汉代向皇帝谢恩、陈述问题使用的文书,东汉时臣僚向皇帝谏议或庆贺也间或用章。沿用到魏晋
表议
是臣僚向皇帝陈情的文书。东汉以后凡议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等均用表。自唐迄明、清,表只用于陈谢、庆贺和进献。其程式:汉代首称“臣某言”,末云“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明、清时首称“某王某臣诚欢诚,稽首顿首上言,伏以云云”,末云“臣等无任瞻天仰圣踊跃欢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后书“某年月日,臣某某”。
是百官会议疑难问题形成的文书。汉代个别臣僚有不同意见向皇帝单独上书,称为驳议。驳议的程式:首称“某官某臣以为如是,云云”,末书“臣某愚戆死罪”。以后作为文体的一种沿用到隋。
状启
又称奏状。在汉代是推举五经博士用的文书,称为举状。其后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凡察举官吏、向皇帝条列其功罪才能等均用之。作为奏疏文种名称,使用到宋代。其程式各代稍有不同,宋代为:首书“某年月日某官状奏”,末称“谨录奏闻,伏候旨”。
曹魏开始用,晋以后多用于陈述事情,与表、奏类似。隋、唐、宋时期臣工上于皇太子、皇太后用启,明、清时期臣工言事于太子、诸王及摄政王用启本。启本程式与奏本基本相同,封面正上方写一“启”字;启文首书职官姓名、启报事由,接叙所报事情,最后以“谨具启知”结束;文末书明具启时间及职官姓名。
笺帖
东汉称为笺奏、笺记。为臣僚上皇后、太子、诸王的文书。魏晋以后称笺,明、清时期用于庆贺皇后、太子三大节日。其程式:首书“某官某某,诚懽诚忭,稽首顿首上言”,笺文以骈体文写成,末云“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懽忭之至,谨奉笺称贺以闻”。
揭帖
有两种:一为明代内阁辅臣进呈皇帝的秘密文书,又称密揭。其制比题本狭而短,字如指大,以文渊阁印封缄进呈皇帝阅览。一为题、奏、启文书的副本。明朝规定,臣下题奏事件除具正本外,仍须照缮副本达于所司,谓之揭帖。清代沿用明制,康雍之际规定为题本的副本。凡地方衙门除具题外,照其内容同时备揭帖4 份,随本送至通政使司,再分送各关系衙门。其程式:封面正上方写“揭帖”二字;揭文首书“具揭者官衔姓名、揭报事由”,末书“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文后书明具揭年月日及具揭官员姓名。
例子
袁可立陈发兵出海之期疏
天启四年五月十七日庚午登莱巡抚袁可立陈发兵出海之期。言:海上诸岛,对登州者旅顺也。东则椵岛三山、广鹿诸岛在焉。他岛但可往来停泊,惟广鹿、长山可屯兵。如应援毛帅,则二岛为要。若进窥辽阳市,此岛又为缓地矣。旅顺以西,有平头凹山,不可泊舟。西则双岛可住舟,但薪水给于老岸,未便也。转而西有麻洋岛,再北则松属汝岛,皆隘浅不堪住。再北则中岛,南北汛口也。三岛皆环海,其去岸远者六七里,近者三四里,陆地抵复州三十里,盖州市百八十里,水路抵盖则半日程。东南风利,抵三岛觉华一日程耳。如有盖套入盖州不十里,由三岔入海不四十里。由海州区入辽阳百二十里。且三岔沃野百里,井泉茂林,即充国之金城不是过之。
欲借登兵以图恢复,则三岛成为要路。海外诸岛之形势,大略如此。今欲分地而守,则旅顺东各岛,毛帅业已兵屯,且迫近金州。顷,兵部议金州当为毛帅进兵之地,自当领之东镇。旅顺以西,则去椵岛最远,恐东镇鞭长难及也。今拟严正中等兵住旅顺双岛之间,与张盘互制。袁进等兵住西讯中岛之间,与觉华犄角。然南讯中岛,潮落可渡,防守宜严。至隆冬冻合,则皇城岛又为大兵出入归着之处,东西策应之冲。议以孙承祖守之,事下兵部。(《国·卷八十六》、《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
参考资料
奏疏.中新.2017-11-13
目录
概述
释义
介绍
奏章
表议
状启
笺帖
例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