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故居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故居
龚自珍故居:位于宣武门外上斜街50号,晚清思想家、史学家龚自珍在此住过5年,离开时将这座宅院卖给广东番禺人潘仕成,潘将其赠给番禺在京同乡会,院子被改为广东番禺会馆。
龚自珍故居简介
地址:宣武门外上斜街50号
西城区手帕胡同21号
杭州城东马坡巷6号小采园
西城区手帕胡同21号,龚自珍在京住地之一。故居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另有东西跨院。前院有北房3间,两侧耳房各两间,东西厅房各3间。院内当年曾有爱新觉罗·旻宁御笔“福”字匾及“耕读堂”匠。故居基本保持 原状。
名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以诗文见长,自成一家,有“龚派”之称。1839年辞官归家。
龚自珍是我国近代进步思想家、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写过不少批判和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政论文章。龚自珍的宅院前面是住宅,后面有花园。1831年他将这所宅院卖给广东番禺县人潘仕成,潘后赠与同乡会,遂成为番禺会馆。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故居
地名溯源
宅院的大门以及后花园、戏台、假山、亭子都已不存,现仅剩西厢房和两幢北房,均改作民居。此处已被辟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记忆
这里原先有亭子、戏台、假山
潘延康(74岁,在龚自珍故居出生,生活至今)
我小时候听我奶奶说,我爷爷光绪年间进京赶考时就在这里住过。我爷爷认识这番禺会馆主事的,好像也姓潘。我们家每月付给会馆房钱,就一直住下来了,我父亲也是出生在这里。
原来这会馆有两扇大门,红紫色,镶着金边,上面有块牌子写着"广东番禺会馆",门前有两个石狮子。南边还有后花园,有亭子,有戏台,还有假山、丁香树、枣树。我老伴经常带着我们家孩子上后花园玩。"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门、戏台、亭子全都给弄没了。1976年地震的时候,很多人没有地方住,就在院子的空地上搭起了房子,就是现在你看见的这个样子。最早这里住了十来户人家,现在,这儿差不多有五六十户了吧。
政府声音
目前只能说是"保存"
贾文静(北京宣武区政府文物科科长)
虽然宣武区文物部门已将龚自珍故居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它目前的状态还称不上保护,只能说是保存。
不止龚自珍故居,宣武区的故居和会馆占全市的比例较大,而且保存现状也很差,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排了大量居民在里面居住,要恢复就要让居民腾退,政府通常的做法是结合危房改造来做。另一方面是资金问题,我们只能根据每年资金情况来有计划地进行。
2003年开始,纪晓岚故居就已经修缮完了,还有老字号德寿堂药店、长椿寺都在去年修完了。宣武区有一个《宣武区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其中就有对那些已经列为文物的地方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修缮方案。计划在2008年之前,将这些工作大部分都完成,恢复宣武区的文脉及人文景观。
专家访谈
龚自珍是位有远见的社会改革者
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教授)
问:如何看待龚自珍的历史影响?
答:在清朝的历史中,龚自龚始终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用犀利的诗文抨击时政,是一位有远见的社会改革者。我们都知道经学致用是晚清重要而主流的学派,而龚自珍就是清代经学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位很关键的人物。他开晚清"喜以经学作政论"的先河,对维新派的梁启超康有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龚自珍的诗作得很好,但似乎继承他文风的人并不多。
问:他有哪些学术成就呢?
答:简单地说,龚自珍对古文经学中一些于当时社会有实际意义和积极内容的部分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诠释。比如古文经学着眼于学术本身的多,所以学术风气很朴实,而今文经学则更多着眼于政治,并不符合经义本身,因此,他倡导学术界要打破势若水火的门户之见。其次,他对公羊学进行了改进,使它更为改革思想和批判专制所用。当然,他的一生其实都在进行哲学探索,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却大都围绕社会改革这个目标进行,很有实用性和目的性。
据介绍,北面原本有个大门,是两扇紫红色的木门。现在,门已经被封上了,向外伸出1米多后做了住房。而院子南面的后花园和戏台、假山、亭子也都在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消失了。与两幢北房相呼应的西厢房已被隔出了50号院,剩下的两幢北房,檐和
窗还有些老屋的影子,门却被换成了玻璃的,或者糊着塑料纸。北房共有五间,西房有两间,现在住在这老屋里的大都是居住在此三代以上的老住户。住在后搭的房子里的居民,大都是唐山地震后搬来的。据说,当时只要跟房管所说一声,就能在院子里搭起一小间。渐渐地,院里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杭州故居
龚自珍纪念馆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6号小采园内,占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开馆。龚自珍,名巩柞,字瑟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和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自珍纪念馆 建于清末,属中式宅院,为清代桐乡人汪维所建“小米山房”,俗称“小米园”。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出生于马坡(婆)巷。龚自珍(1792-1841),爱新觉罗·旻宁九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学务博览,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革图强,“以朝章国政世情民隐为质干”,“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虽自11岁随父亲去京,久居在外,归杭次数不多,但对家乡眷恋之情在诗中时有流露,“从此与谁谈古外,马婆巷外立斜阳”。1988-1989年,小米园整修后作为龚自珍纪念馆。馆占地约0.7公顷,建筑面积498平方米,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主体是座清代风格的两层楼房,上下五开间,兼有耳房,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馆内正厅安放龚自珍半身古铜色塑像,四周悬挂沙孟海、赵朴初等名家提写的匾额、楹联。四个展室,陈列了龚自珍生平图文简介、大事年表、史料、龚氏年谱、诗选和后人研究文集等。庭院内小桥流水、假山亭,在花木衬托下,富有古典园林的特色。他的作品尤其受老年人喜爱。
故居寻迹
寻访龚自珍故居,颇费了一番周折。
书载,龚宅在手帕胡同。但北京手帕多矣,共四条:一条在广内,一条在崇外,一条位于西单路口,一条位于东直门内。广内、崇外少有可能,于是,先临西单街口,但那一方手帕,因道路拓展,已丢失了。我又寻至东内,手帕尚在,却与龚氏无关。
后查地方志才知,他的故居位于宣外。而丢失的那手帕里,确曾有少年龚氏的“眼泪”。我寻至宣外上斜街50号院。若非有案可查,无人会将此地与龚氏相联系。这里已寻不见官宦人家雕梁画栋、油漆彩绘之类昔日排场的踪影;这里也寻不见亭榭相望、游廊回转、曲径通幽那样优雅环境的痕迹;这里更寻不见龚氏所心仪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样的超然氛围。如今,它连一个宅门都没有,一条夹道,直达院中,院中横横竖竖的几排房子,经过修缮、翻盖、换瓦、搭建……早已面目全非了。但这确为龚氏旧宅,是地方志上所载明的。不知怎的,我想起了龚自珍的《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这里曾是龚氏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被后人誉为“龚派”诗歌漫漫途路中的一个驿站。旧宅庭院中,想必曾闪动着闻鸡起舞少年仗剑的矫健身影,旧宅书房里,当年或曾出现红袖添香夜读文章的求学情景;旧宅华堂下,曾上演过对酒作歌谈笑古今的豪迈场面……秉烛达旦的夜读,终年累月的思索,一篇篇忧国忧民之作,相继出世;一首首别具风采的诗歌,如涓涓溪流,汇成了《破戎草》、《破戎草之余》。
龚自珍生于1792年,祖籍浙江杭州,祖父、父辈都曾为官,他本人也曾专心考取功名,也曾上书言事,但后来看清了朝廷的真面目,己亥年(1839年),他终于下决心辞官南归了。先独自南下,后回京接眷属,但不废吟事,遂成《己亥杂诗(其五)》。后人大约能从中窥见这位晚清思想家、爱国诗人的思想脉络和心路历程。经过曾欲有所为,而终无可为的痛苦,最后选择了归田,既是无奈之举,也不失为明智之策。在那样的官场中,卖官鬻爵,集体舞弊,正直爱国之士自然不会得到赞赏和重用。
虽不能兼济天下,但却要独善其身。于是他对陶渊明便心向往之了。“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诗中似在称道身在村野,心忧天下的陶隐士,但那字里行间,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感情的真实流露呢?
只可惜,诗人在辞官南归后不久,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年)就在丹阳市云阳书院谢世了,年仅五十岁。所以他未曾亲历英法联军燃于圆明园的大火;也未曾亲见官逼民反的太平天国革命;他断不会想见,七十年后,“天公”真的抖擞了,一场革命,结束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
这处曾经“想见停云发浩歌”的所在,如今早已人去屋空了,眼前的房舍,虽终不免成为残垣颓壁,却曾是文章诗歌自成一格的先贤生命之舟的一处避风港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5月31日第七版)
交通信息
地铁
乘坐2号线(外环),至长椿街站下车(C1口出),步行600米左右到。
公交
乘坐9路、673路、特14路至宣武门西站下车,步行500米左右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龚自珍故居简介
名人简介
北京故居
地名溯源
民间记忆
政府声音
专家访谈
杭州故居
故居寻迹
交通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