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初
山东平度籍革命烈士
刘谦初(1897年-1931年4月5日),原名刘德元,字乾初,化名黄伯镶,山东省平度市人,革命烈士
1913年,刘谦初考入平度知务中学。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刘谦初投笔从戎,联合同学去青岛市参加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炮兵团,并在高密市潍县战斗中作战英勇,被授予“山东三支队义勇奖牌”。1918年考入济南市齐鲁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刘谦初积极参与街头演讲,后被勒令退学。1922年,刘初谦考入北京燕京大学,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1925年五惨案发生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并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1927年参加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股长,负责主编《血路》周刊,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8月,刘谦初由济南市上海市汇报工作,被反动当局逮捕。1931年4月5日,刘谦初等22名优秀共产党员,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他们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刘谦初牺牲时年仅34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7年,刘谦初出生于山东平度的一个农民家庭。刘谦初8岁开始,先后在私塾和高等小学念书。1913年春天,刘谦初考入平度知务中学。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刘谦初联合13名同学投笔从戎,参加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炮兵团,后因作战英勇,被授予“山东三支队义勇奖牌”。1918年,刘谦初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预科。在大学里,刘谦初继续保持学习热情,对所学功课无不细心研读。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多所学校的学生联合组织游行示威,刘谦初积极参与街头演讲、分发传单,后被勒令退学。
1922年,刘谦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学。他发起撰写《燕大周刊》,组织学生撰写《中国国民性的观察》《武力不能统一今日的中国》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在北京求学期间,刘谦初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
从军经历
1926年,刘谦初再度投笔从戎来到武汉参加北伐军,在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任股长,并兼任政治部理论刊物《血路》副主编。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刘谦初根据党的指示,先到江苏省委工作,后经上海市去福建。1927年参加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股长,负责主编《血路》周刊,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9月,在福建省第一次党代会上,他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929年初,党中央调刘谦初到山东省工作,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作掩护。他常常冒着危险,来往于济南、青岛等地,夜以继日地工作,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宣传鼓舞群众,揭露敌人罪行,组织对敌斗争,很快恢复、重建和发展了被破坏的党组织,重新组成中共山东省委,并担任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29年7月,刘谦初按党中央的指示,和青岛市委的同志一起,领导和发动了持续40多天的青岛大康、隆兴和富士市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罢工,给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人物牺牲
1929年8月6日,刘谦初经青岛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不幸被捕入狱。在国民党济南警备司令部监狱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不为所动,从未屈服。1931年4月5日,在刑场上,刘谦初戴着沉重镣铐,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慨然就义,刘谦初牺牲时年仅34岁。
亲属成员
人物荣誉
后世纪念
1960年3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决定,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刘谦初烈士的忠骨由刘家庄迁葬到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与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比邻。
2018年1月12日,刘谦初故居被确定为第三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从军经历
人物牺牲
亲属成员
人物荣誉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