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故居
位于安徽安庆白林村的旅游景点
邓石如故居坐落于宜秀区五横乡白林村内,是“千朝第一人”邓石如及第六代孙“两弹元勋”邓稼先居住的地方。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央文化部拨专款15 万元将其修一新。
2016年12月,邓石如故居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故居布局
“神品”邓石如影响着数代人,也使得故居书香飘溢,叹为观止。在邓石如的影响下,五横乡文风昌盛,人人爱好舞文弄墨,涌现出不少农民书画家,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之乡”。
在被西化了的“小洋楼”和红砖黑瓦的夹缝中,铁砚山房这样一座园林建筑更加显得突兀。铁砚山房始建于清乾隆邓石如一生浪迹江湖,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武昌区归来,次年营建房屋,以清代两湖总督毕源所赠铁砚命名曰“铁砚山房”,山人亲书匾额悬于门前。
古朴的木门,爬满青藤的院墙,院里葱郁的树木,以及老屋特有的气息,让人不禁对时间的流逝产生怀疑。两百年过去了,铁砚山房依旧矗立,只是那挥墨养鹤的山人早已仙去。
铁砚山房主体建筑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共四进。第一进为三开间的门厅,有邓石如之子传密题写的“铁砚山房”隶书门额。二、三进为两层楼阁式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二间。第二进正厅三开间,名为“守艺堂”,两弹元勋邓稼先,就出生于“守艺堂”西住房内;第三进名“燕誉居”。第四进为仓房。主体建筑两侧为斋馆庭院,旧有“求声馆”、“挹翠楼”,外围为花园。
嗅着这满院的花香和青草味,听老人讲着发生在这邓家大屋的故事:在与徽班进京的同时,一位名叫邓石如怀宁县人骑着毛驴也走进了京都;他以书法和篆刻的杰出成就,震惊了朝野,其作品被人们推为“神品”,并独辟出篆刻艺术中的“皖派”。他就是一身渔翁装束的邓石如……清嘉庆十年(1805)阴历十月初四日酉时,邓石如卒于“铁砚山房”家中。
现在的邓家大屋依旧山清水秀,有了大学生,有了硕士,也有出国留学的。铁砚山房所蕴涵的精神力量还在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
人物生平
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怀宁县(今属安庆市宜秀区)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邓石如、游道人、古浣子。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 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曾在江宁区大收藏家梅□处8年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
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总观其四体书法以篆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邓石如又是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
邓石如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故居布局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