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小鲵
楚南小鲵
楚南小(学名:Hynobius sonani),又名楚南氏山椒鱼,是台湾特有的有尾两栖纲,属于小鲵科小鲵属。主要分布于台湾中央山脉海拔2750米以上的地区,生活在高山开阔地带和湿润的常绿林中,以溪流为繁殖场所。体型长达12公分,颜色为褐色或紫褐色,背部有明显斑点,前脚四趾,后脚五趾。由于大部分都生活在海拔3,000公尺左右的山区,所以不易观察。
形态特征
成体:雄鲵全长98~129毫米,雌鲵90~105毫米;头卵圆形,前半部较扁平;吻端钝圆;眼大而突出,眼径等于或长于眼间距;鼻孔位于眼至吻端的前2/3处或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无唇褶;犁骨齿列长,呈“ ”形,外枝短,约有5枚小齿,内枝特别长,约有31枚小齿,齿列起于内鼻孔内侧,急向内弯曲,再向后延伸,后端左右侧彼此相距较近。
躯干肥壮,其长约为头长的3倍;尾较肥厚,圆柱状,基部切面圆形,后端稍扁平,末端钝形。肛孔纵裂,前端左右有短纵肤褶斜向裂口外汇合,周围隆起。四肢短而肥大;指、趾短而扁平;指4个,指长顺序3、2、4、1,个别标本第二指最长,有内掌突;趾5个,趾长顺序3、4、2、1、5,个别标本只有4个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不相遇,约相距2条肋沟。皮肤光滑;背中央有一条纵沟;眼后至颈褶有一细纵沟,末端与颈褶相交,在口角上方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横沟相交;肋沟12~13条,腹面前后端有14条不明显,其余10条明显。生活时背面基色为淡褐、黄褐或粉红褐色,其上散布以不规则的深褐色花斑。液浸标本整个体背面黄褐色,杂有十分清晰的深黑褐色斑,与底色构成各种连续的花纹;体中部斑纹密集,躯干背面几乎全是黑色。腹部色较浅,咽喉部黄褐色,杂有暗褐色斑纹;躯干腹面和尾腹侧面的前半部有均匀的细小黑褐色斑点;掌、部色浅。
头骨: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上颌骨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犁骨齿列很长,内枝长于外枝5~6倍,内枝向后渐窄,后端不呈弧形;前颌骨和鼻骨之间无门;泪骨入眼眶,不入外鼻孔。
生活习性
楚南小鲵生活于海拔2750~3500米高寒山区,常栖息在森林茂密、杂草丛生的石头下或山溪旁的石下,其栖息地既不干燥又不过于潮湿。
分布范围
楚南小鲵分布于中国台湾(台中市花莲港之间中央山脉的能高山玉山国家公园地区)。目前分布非常分散,主要存在于太鲁阁国家公园
繁殖
楚南小鲵的繁殖方式主要以溪流为繁殖场所。1984年7月29日在该种模式标本产地附近(Songyuan,Jenai,Nantou)海拔2750m处采到一尾头体长58毫米的雌鲵;1985年1月9日又获得一尾头体长66.7毫米的雄鲵。经过室内饲养人工催产,雌鲵于1月17日在室内产卵,卵胶袋透明坚韧,具细条纹;卵粒黄白色,略显绿色,在发育中绿色消失。卵胶袋长160毫米,每条有卵16粒,卵径5毫米;水温7~9℃,于4月18日孵化,历时91天。刚孵化的幼体无平衡枝,吻至肛长13.3毫米,尾长10.8毫米左右,其卵黄囊大;外鳃及前肢和后肢芽很小,并栖于水底,四肢发育后常隐蔽于石下或碎石间。推测该鲵最早在11月产卵,并延续至1月中旬。
保护现状
楚南小鲵是一级保育类动物,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威胁,主要是由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濒危(EN)以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
保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