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学习是一种相对“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习者能够识别并弥补自身的知识、能力和认知上的不足,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动机等因素,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投入力度,从而实现自主地获取新知、提升技能和增强能力。
特征表现
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在于学习者能够在学习活动之前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计划,并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工作。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法进行自我监督、反馈和调整。学习结束后,他们会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确保学习成果得到巩固。
常见误解
自主性学习并非仅限于学生群体,任何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自主性学习者。
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涵盖知识的认知学习,还涉及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学习。
在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知识学习需要及时复习,能力学习需要持续实践,态度学习则需要逐渐转变。
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评估自己的认知、技能和态度缺陷,发现不足之处,确立学习目标。
2.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坚持执行。
3. 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如书籍、互联网、电视节目和人际交往等。
4.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自我控制,进行自我反馈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
5. 及时总结和复习所学内容,遵循记忆遗忘曲线规律。
教育背景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尽管鼓励师生互动,但在教师掌控下的问答式交流占主导地位。实践活动较少,作业通常局限于书面
习题和教材阅读,缺乏观察、制作、实验、课外阅读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加重了他们的学业负担,不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提倡在实践中学习,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调查研究,促进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个性化、主动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
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正确使用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推动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
学生养成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良好的
学习行为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堂专注、课后复习等,这些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2. 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根据不同学科和知识点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记忆法、阅读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3. 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范围,利用多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学习密度,加快学习速度,同时也要注意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有效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