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鹰文库
双头鹰文库
《双头鹰文库》是一套由山东友谊出版社于2005年5月1日出版的图书,收录了俄罗斯思想家的智慧随笔。该套书包含5本作品,分别为《灵魂的手书》《爱拯救个性》《美是自由的呼吸》《深渊里的求告》和《人与世界的割裂》。
本书资料
灵魂的手书——双头鹰文库: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作者:洛扎诺夫 著,方珊,何卉,王利刚 选编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
ISBN:7806429212
内容提要
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
洛扎诺夫被人称为疯人、怪人、狂人,他在书写自己的思想时极为随便,有的是在鉴定古币时,有的是在列车上,在周围尽是妓女的城外大街上,在花园里仰望天空时,在法院里等待书记员时……洛扎诺夫在这些时刻不仅没有放弃思考,而且也不放过写作,他在稿纸或标语的背面,在信封和名片上,在鞋底上,写下了一些胡不相干的句子,在旁人看来,这些话无异于呓语、梦话。洛扎诺夫是一位充满批判激情的思想家,这一点就决定了他的隐居只不过是展开思想的一种形式而已。他十分珍惜那些“出人意料的呐喊”,记录这些声音是一种精神需要。洛扎诺夫的随想录《隐居及其他》是一个混沌的文本,里面有诗,有哲学,有故事,有日记,也有文学批评。洛扎诺夫也清楚自己的这些飘忽的思绪和情感是拒绝阅读的,粗糙的阅读会损害思想的完整性。洛扎诺夫厌恶读者,因为读者的存在无形中构成了对思想的消解。这种感受只有洛扎诺夫这般敏感得近乎神经质的思想者才能够感受到。他认为跟读者在一起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情,他甚至用让人难以接受的比喻来描绘读者的不开窍:“他张着嘴,等着你喂他。在此情形下,在他大吼大叫之前,他的样子活像一头驴。”洛扎诺夫的狂妄与他独特的精神气质有关,坎坷、潦倒的经历使他无法心平气和的面对人生。
洛扎诺夫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谁也不为”的写作,这与其深广的宗教情怀有关。由于生活的苦痛远比生活的兴趣强大,所以,哲学和文学总是脆弱的,他厌恶那些虚伪的天才,他们自以为是,趾高气扬,竭力掩饰自己,用精神财富来作交易。洛扎诺夫直截了当地说:“我厌恶文学”。我相信洛扎诺夫厌恶的不是文学本身,而是厌恶那种庸俗的文学习气。他确信文学早在发表前就已经存在,信教者早于任何宗教,它内存于人们的灵魂波动之中。洛扎诺夫所谓的这种“本能”,是俄罗斯思想家所具有的一种精神力量,不要轻易将其认定为虚妄之语。一个将坚定信念、捍卫信仰视为精神本能的民族是伟大而神圣的。洛扎诺夫竭力将自己的作品同上帝的“愿望”结合在一起,不顾一切地倾听、挖掘和记录“内在的声音”,如此执拗而忘情地写作是那些征求虚名的“文学家”所无法比拟的。
洛扎诺夫是一个为思想而生活的人,思想使他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折磨,并在荣耀面前保持冷静。他并不是那种血管绷紧,善于论战的人,否则,他就不会用“隐居”这个词来描绘自己的生存状态了。斗争状态显然不是思想者的最佳境界,如火如荼的争辩甚至会损耗思想的魅力。洛扎诺夫这样来叙述自己:“总是沉默……总是听……总是想……那些傻瓜的话,还有这些聪明人的话……”,洛扎诺夫沉思默想的方式摆脱世俗规则的束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洛扎诺夫放弃了锐利的观点,他对外界浮躁情绪的排斥使他保持了精神高度,保持了人格上的清醒。洛扎诺夫的沉默是有敌意的,他胆敢与同代人作对。他认为“今天的一代”是“没什么意义”的,在历史的叹息之后,一代人的存在又能证明什么呢?洛扎诺夫瞧不起那些盲目追随时代的群体,他们发出的杂音虽然会形成一时的热闹,但是,终究不会长远。人们只记得那些当时稀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清晰、浓厚的声音。洛扎诺夫说:“关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人我们知道什么?只有亚历山大·普希金讲过的东西。我们知道、记得他的每一行诗,还要加以研究。而他的同代人对自己的时代而言也是存在的,对我们的时代来说就无论如何不存在了。”如果普希金不与同代人作对,就无法超出那个时代。
与同代人作对是锤炼个性的需要。洛扎诺夫称自己是个奇怪的布道者,他更多的时候冷眼观世,而当思想的潮流涌动的时候,他又无法让自己停止发言。洛扎诺夫的声音不是自外于社会的,他用百倍的警惕关注着社会状况,他那些游手好闲的知识分子怀有反感,憎恶下流无耻的舆论界。同代人是独立思考的障碍,是自我表达的阻隔。过于沉溺于同代人所制造的欢乐,就只能昙花一现。洛扎诺夫坚定地说:“社会,周围的人,只能使灵魂受损,而不能使灵魂受益。”洛扎诺夫所怒视的同代人指的是一个群体,他并没有排除“能使灵魂受益”的朋友的存在,然而,这样的知己毕竟是少数。只有绕过人群才能接近他们。躲开同代人是洛扎诺夫所谓的“隐居”方式,洛扎诺夫认定:“当代的实质是:把一切纳入规范、模式和套语中。”逃离庸俗话语的缠绕是洛扎诺夫一生的努力。
洛扎诺夫的“隐居”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出世入世交互使用的生存策略完全不同。洛扎诺夫用这种方式来对时代、对文学和哲学负责。正如他所说的:“隐居中有一切。隐居中有力量。隐居中有纯真。隐居是集中精神,是——还我‘完整的我’”。
爱拯救个性——双头鹰文库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作者:索洛维约夫 著,方珊,何卉,王利刚 选编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
ISBN:7806429239
内容提要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经。
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1853-1900),杰出的历史学家谢尔盖·索洛维约夫的儿子,生于莫斯科。年轻时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经历了一个宗教怀疑论时期,但其思维框架是唯物主义的。在以优异成绩完成中学学业后,进入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和数学学院。翌年兴趣发生转变,迷上了哲学。1874年,他聆听了莫斯科神学院的讲座。
索洛维约夫以《西方哲学的危机(反对实证主义)》的硕士论文答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这部著作具有唯心主义和东正教倾向。他很快被该校指定为哲学讲座的高级讲师。
1875年,索洛维约夫利用公休假到了国外,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并研究古典哲学。回国后,他调到了圣彼得堡大学,在那里他答辩了他的博士论文《抽象原理批判》。这部著作加上他的硕士论文,以及《三种力量》(1877)包含了他思想发展第一阶段哲学观点的理论基础1881年3月,他出面为那些参与谋杀沙皇的人辩护,并公开向亚历山大三世呼吁宽大处理。结果索洛维约夫被禁止公开讲课。作为一个教师这使他感到沮丧,他退出了大学,放弃了学院生涯。从那时起直到去世,他过着流浪生活,没有家庭,也没物质上的安逸。
19世纪80年代,索洛维约夫主要从事神学研究,他的《生命的精神基础》(1882-1884)、《神权政治的历史和未来》(1887)《俄罗斯和普世宗教》(1889)都是致力于这个问题的。
他最后10年的创造性著作表明他哲学兴趣的回归,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有:《自然中的美》(1889)、《爱的意义》(1892-1894)《上帝的观念:为斯宾诺莎的哲学辩护》(1897)、《理论哲学的基础》(1897-1899)、《善的证明》(1897-1899)和《三次谈话》(1900)。
美是自由的呼吸——双头鹰文库: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作者:别尔嘉耶夫 著,方珊,何卉,王利刚 选编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
ISBN:7806429220
内容提要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经。
别尔嘉耶夫是19世界末和20世纪初,俄国社会大动荡中所产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俄国最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他是一位独特而又自由的思想家,中年时被驱逐出自己的祖国,流亡海外,但他始终关注着人及其命运,并建构了属于自己的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在欧洲享有极高的声望,并于1947年荣获剑桥大学荣誉神学博士称号。本文作者通过对他一生中典型的思想和生活活动的总结——《自我认识:思想自传》的阅读,来试着把握和分析其思想中最精彩也最重要的部分——自由。
深渊里的求告——双头鹰文库: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作者:列夫·舍斯托夫 著,方珊,方达琳,王利刚 选编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
ISBN:7806429247
内容提要舍斯托夫是19—20世纪俄罗斯著名思想家中极富独创性的伟大思想家。他的一生始终围绕着自明真理与启示真理、理性与信、雅典与耶路撒冷、知识与拯救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懈地争斗,由此揭示出深渊与主之间虽已在人类思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几近完全断裂,但仍有少数思想家在边呻吟中边探索,边绝望中边呼告,以便挣脱理性思维的枷锁,获取人应有的生命活力,得到信仰与自由。
列夫·舍斯托夫的思想观点极为独特,他的语言似旷野呼告。随着其著作的陆续翻译出版,会有中国读者研读他的非逻辑、非体系、无根据的“荒诞”思想,以走出自明的“魔圈”,品尝到在著名思想家灵魂中漫游的苦涩、孤独、迷惘,还有破坏与创新的欣悦与快感。
人与世界的割裂——双头鹰文库: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作者:弗兰克 著,方珊,方达琳,王利刚 选编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
ISBN:7806429255
内容提要俄罗斯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尽管它历经磨难,仍不失其灿烂耀眼的光辉。
“双头鹰文库”愿继前辈学者汉译俄罗斯文化学典之大业,并与同辈学者共铸文化交流之辉煌,推进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全面了解。本文库定名为“双头鹰文库”,旨在让中国读者走近俄罗斯,走近俄罗斯之魂。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徽,也是俄罗斯文化之象征:它的一头偏向西方,另一头却朝向东方;一双眼睛盯着西方,另一双眼睛去凝视着东方。这恰好是俄罗斯及俄罗斯文化所处境遇的绝妙写照,也是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形象表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本书资料
内容提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