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纪,男,1966年生,
虞城县人。
武汉大学哲学博士,
北京大学美学专业博士后。现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研究,主讲课程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专题等。招收中国美学史和审美文化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任现职以来,主编丛书两套,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译文150余篇。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获教育部等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6项,其他8项。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
成就
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十余项。成果先后获
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
二等奖、
三等奖,获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获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著作
1、《审美流变论——艺术与生命的新对话》(1996);
2、《欲望的倾向——叙事中的女性及其文化》(1999);
3、《中庸的理想》(2001);
4、《美丽的美学——艺术与生命的再发现》(2001);
5、《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2002);
7、《青山道场——庄禅与中国诗学精神》(2005);
8、《形而下的不朽——汉代身体美学考论》(2007);
9、《自然美的哲学基础》(2008);
10、《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2012)。
论文
《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光明日报》2013.4.24
The agricultural trait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landscape, Ritsumeikan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2013.3
《中国美学史应该从何处写起》,《
文艺争鸣》2013年1月号。
《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
文艺研究》2013年第1期。
《中国春秋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建筑批评》,《哲学家》2012年12月。
《中国远古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古今之争:春秋乐论的核心问题》,《
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
《美的历程与真味——刘成纪教授访谈》,《
美与时代》2012年第8期。
《殷商刻辞与中国艺术观念的本源》,《
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
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西周用乐状况及相关美学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5期。
Re-consideration as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modern aesthetics, Journal of Asian Arts \u0026 Aesthetics, Vol. 4,2011
《城市作为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
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11日。
《美的悖论与公共艺术的审美质量》,《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18日。
《道性之“真”与形式之“真”——刘成纪教授谈中西绘画》,《美与时代》2011年第1期。
《生态美学的理论危机与再造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3日第1版。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美及美学的位置》,《
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
《文化遗产之争与中国史学的观念变革》,《
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9期。
《重构美的形而上学》,《
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
《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
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自然的人化”与新中国自然美理论的逻辑进展》,《
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
《道禅语言观及中国诗性精神之诞生》,《
求是学刊》2009年第6期。
《多元一体的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光、风》,《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
《美育哲学基础的重建》,《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中原文化研究及其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2008年2月5日。
《汉代哲学的身体整体观及对美学的影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重建中国文化的历史论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关于中原文化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及其映象》,《
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
《汉代哲学的天人同构论及其美学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
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什么是审美体验》,《
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
光明日报》2005年2月8日。
《以中原的眼睛看江南》,《
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27日。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理论的重构》,《
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
《匮乏时代,美学何为》,《
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期。
《自然美:一个经典范畴的当代价值》,《
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美学:要思想还是要知识》,《
文艺报》2004年11月25日。
《诗性地理与庄子的哲学发现》,《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非主流与美学的第三条道路》,《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
《维柯与中国文化诗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近年来庄子美学研究述评》,《
中国美学年鉴》2003年10月。
《怎样理解西方美学中的理性》,《泰安学报》2003年第2期。
《非主流与美学的第三条道路》,《
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
《为什么是物象美学》,《
美与时代》2003年第8期。
《生态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学》,《
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从实践、生命到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3期。
《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
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
《自由主义与20世纪中国美学进程》《
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
《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
新华文摘》2000年11期。
《90年代感觉主义文化备忘》,《
民族艺术》2000年4期。
《瓷音舞影,为美而存》,《东方艺术》2000年第4期。
《丘山之性,林泉之心》,《东方艺术》2000年第6期。
《芬兰美学家索妮娅·塞尔俄玛》,《美与时代》1999年第12期。
《向美还归:散步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贡献》,《
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失美的美学与当代美育的困境》,《文艺美学研究》第三辑。
《宋陈文化与宋陈之学》《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
《重新认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90年代审美文化的四种倾向》《
美术观察》1997年第10期。
《心的发现与音乐心理学的重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12月。
《生命之流与审美之变》,《
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新时期美学发展的三大误区》,《东方艺术》1997年第4期。
《论庄子美学的物象系统》,《
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
《随缘韧游于都市丛林》,《东方艺术》1995年第6期。
《月亮与中国文化》,《东方艺术》1995年第1期。
《艺术家的美学》《美术史论》1995年第1期。
《庄子审美乌托邦述义》,《
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
《庄子畸人四论》,《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心音同形理论与音乐格式塔重建》《
文艺研究》1994年第3期。
《20世纪西方荒原精神流变观》,《
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蝴蝶与中国文化》,《东方艺术》1994年第3期。
《卢照邻的病变与文变》《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文艺》《
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2期。
《从结体变迁看中国书法的哲学隐匿功能》,《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西方现代诗寓言三则》,《开封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一次震撼灵腑的审美体验》,《
美与时代》1992年第8期。
《冲突与新的综合》《
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3期。
《庄子审美遗忘说试论》,《
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拯救与梦想--水浒传理想主题的文化阐释》,《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美丑冲突与现代人的心灵震荡》,《黄淮学刊》1989年第1期。
《从峰巅到深渊》,《学术百家》1989年第1期。
《论现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承受力》,《文艺百家报》1987年8月。
主要著作介绍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
本书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的扩张性,决定了它既被其产生的地域限定,又具有超地域的特征。或者说,这是一种立于中原又从中原出发的文化。按照
司马迁及历代史家的一般看法,它的起点在河洛。如《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
嵩山,而
四岳各如其方。”这也是当代研究者试图以河洛指代中原的原因。但从后来《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扩张态势看,河洛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明显过于狭窄。
北魏时期,
拓跋宏拓跋宏计划从
代郡迁都
洛阳市时曾言:“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按照这句话提供的序列,“帝宅”被
崤山山脉和函谷关限定,“王里”被河洛限定,“中原”则明显是以前两者为中心形成的地理区域的进一步展开。
《自然美的哲学基础》
本书包括“自然美的主体基础”、“自然美的物理根基”、“自然美理论的重建”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论与美论”四编,作者以中西美学史背景,对自然美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热点论题展开了内容丰富而深入的讨论,本书立论独到、论述清晰,文笔畅达,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适合于广大美学、哲学及
人文科学概论研习者、爱好者阅读或参考。
《形而下的不朽:汉代身体美学考论》
对人存在命运的关切一直是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主题,而这种关切最直观的指则蛤存在的现实形态——身体,作者认为研究两汉哲学和美学的身体观,目的在于为
魏晋美学的形成提供一个纵向的历史阐释,并为后世中国美学中一系列身体性范畴的出现建立历史起点,本书梳理并论述了两汉美学对于身体的规定及其存在境域,既阐发和探讨了汉代形神和骨相理论的内在构成及对魏晋美学的影响、两汉思想家如何认识身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着重研讨了汉代礼乐服制对身体的伦理再造与汉代
儒家、道家、
道教、佛教对生死问题的不同思考,特别是论说两汉身体观念对魏晋美学的开启价值,试图证明中国美学史的连续性和特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