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汤籺形如半月,两头尖、中间饱满,像是加大号的
素三鲜饺子。其外皮较薄、软糯润滑,馅料有
白萝卜丁、韭菜、虾仁、猪肉丁等,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煎着吃。
先秦时期,
南越国地区俚僚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将简单的谷类、根茎类作物捣碎成黏稠状,包上肉菜来吃,形成类似
糍粑的食物。从岭南文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原文化深入岭南是从汉代开始的。两汉期间,因战乱,有三次较大规模的中原移民。这三次大移民将发达的中原文化带至岭南。
东汉年间,移民高潮使得
饺子这种古老面食文化辐射至岭南。由于岭南地区不生产小麦,定居岭南的中原人因为饥饿以及思乡情结,用稻谷碾出大米制作成类似饺子的“煮汤籺”(米饺)。因
水煮不方便保鲜及携带,于是他们尝试用糯米皮包裹馅料,将米饺蒸熟、晾干,更方便保存。
北宋以及明清的典籍和历史文献中,都屡次出现“籺”。至现代,高州煮汤籺已加入预制菜赛道,能够通过速冻技术冷链配送到中国各地。
籺,是岭南地区一种古老的
汉族传统小食,煮汤籺为其中之一。籺文化,是千百年来岭南地区人民在制作籺、品尝籺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总称。做籺、吃籺是粤西及
桂东南人民节庆时的传统习俗。从前,人们逢年过节时会用籺来拜神灵,祈祷风调雨顺;祭日忌辰、清明时节用籺祭祖先;喜庆佳节将籺作为赠礼佳品。此外,籺与
冼夫人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茂名高州、
湛江市及广西北流,凡是做籺、吃籺的城镇村庄都建有
冼太庙或拜祭冼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