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也称地包天或撇斗子,是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
汉族农具。用竹篾、藤条等编成,略似斗,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至20世纪末,随着机械灌溉设备的普及,戽斗等人力灌溉农具几乎绝迹。
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明·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七。
﹝龙船﹞顺流而折,谓‘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一种用浅口柳条斗或木桶做成的老式提水工具。笆斗两边系有绳子,两人相对而立,双手牵拉绳索,使之上下有节奏地戽水上岸入田,或由此田戽入他田。元代
王祯于1313年所著《农书》写道:“戽斗,提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掣之抒水上岸,以灌田番,其斗或柳,或木罂,所以便也。”可见,戽斗很早就在中国用于灌溉农田了。但由于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米。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绑在杆上,一人操作即可。除了灌溉,戽斗也适用于排水。
亦可用于形容人的相貌,意思是下巴比一般人略长,也称“地包天”。在
闽南语中,常以此农具来形容一个人下巴很长。在正常情况下,当上下牙齿咬合时,应该是上前牙咬在下前牙的外面,若相反的话即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这在医学上称“前牙反牙合”、“反牙合”,俗称“地包天”,也叫“兜齿”,也称为“戽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