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丹·帕琴斯基
玻丹·帕琴斯基
玻丹·帕琴斯基(Bohdan Paczynski,1940年2月8日-2007年4月19日),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在恒星演化吸积盘及伽玛射线暴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物经历
帕琴斯基1940年2月8日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父母分别为律师和波兰文学教师。1945年随家人移居至波兰克拉科夫,后于1949年定居华沙。18岁即在《天文学报》发表了首篇学术论文。1959年至1962年间在华沙大学攻读天文学专业,并于1964年在斯特凡·彼得罗夫斯基和沃兹米尔·索恩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62年起,帕琴斯基加入波兰国家科学院天文中心,从事科研工作近二十年。1974年获得特许任教资格,1979年晋升为教授。由于其在理论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36岁时便成为波兰国家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1981年,帕琴斯基访问美国并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了系列演讲。随着波兰实施戒严令,他选择留在美国,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小莱曼·史匹哲天文物理学教授。他是光学重力透镜实验(OGLE)和自动化全天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ASAS)项目的创始人之一。通过重力透镜技术,帕琴斯基开发了新的方法来发现和测量天体的质量,这一成果获得了国际认可。他也是“重力微透镜”一词的创造者,并早期提出了伽玛射线暴距离在整个宇宙范围内的观点。
帕琴斯基的研究领域涵盖恒星演化、重力透镜、重力微透镜、变星、伽玛射线暴和星系结构等。他曾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包括爱丁顿奖章、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等,并成为首位获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所有三项主要奖项的科学家。此外,他还因其在天文学领域的贡献获得了多个荣誉博士学位。
2007年4月19日,帕琴斯基因脑癌在普林斯顿大学逝世。
主要成就
帕琴斯基在其职业生涯中共发表了超过200篇科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了3万次,使他成为了最受引用的波兰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广泛的天文学领域,包括先进的恒星演化、伽玛射线暴的本质、二元系统的吸积引力透镜和宇宙学等方面。他的研究以其独创性和广度著称,同时也激发了许多富有成效的观测调查。
荣誉与纪念
帕琴斯基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德国天文学会卡尔·史瓦西奖章(1981年)、爱丁顿奖章(1987年)、德尼·海内门天文物理奖(1992年)、亨利·德雷伯奖章(1997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1999年)、布鲁诺·罗西奖(2000年)、布鲁斯奖(2002年)以及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2006年)。他还被授予了波兰复兴勋章(2007年)。
以帕琴斯基名字命名的事物包括小行星11755号,以及位于智利CTIO的一个ASAS-SN望远镜。普林斯顿大学设立了博汉·帕琴斯基访客计划,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参与研究。此外,波兰天文学会还颁发了博汉·帕琴斯基奖章,以表彰在天文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荣誉与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