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学沉思集
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的哲学著作
《第一哲学沉思集》(拉丁语: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英语:Meditations on First 哲学)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的著作,被视为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的奠基之作。1641年,笛卡尔以拉丁文出版《第一哲学沉思集》,1647年出版法文版。20世纪初,亚当和塔内里编辑了《笛卡尔全集》,其拉丁文版被编入第七卷,法文版被编入第九卷第一部分。
该书创作于17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兴起、君主专制制度逐渐没落的社会背景下,专注于理性阐述上帝与灵魂的议题,同时也对物质存在进行了哲学解释,从而构建了宗教神学和物质存在合理性的二元论证明。全书含六个沉思及勒内·笛卡尔针对卡特鲁斯、阿尔诺皮埃尔·伽桑狄等人反驳的答辩,主要论述逻辑是沿着普遍怀疑到我思故我在(I think,therefore I am)到上帝存在再到物质世界存在的上升路径,以自我观念作为哲学的起点,通过自我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进而证实物质的存在性,围绕普遍怀疑、真理与错误、有限与无限、肉体与灵魂等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
《第一哲学沉思集》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标志的认识论转向推动了现代哲学思维的重大变革,尤其在17-18世纪的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领域中起到了深刻作用,同时也在20世纪初期的现象学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勒内·笛卡尔打破经院哲学对于理性的限制而建立起的“主体性原则”,使人类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尽管他的一些哲学理念存有内在冲突,但他提出的看法却为现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稳固基础。
作者介绍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1650年2月11日逝于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在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勒内·笛卡尔出身于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一岁丧母,自幼多病,在父亲的细心照料下才生存下来。由于笛卡尔身体虚弱,学校考虑到其家境富裕,且生性聪慧,喜欢独立思考,允许他在家中早读。父亲再婚后,笛卡尔和外祖母一起生活。8岁时,笛卡尔进入皇家大亨利学院学习,接受了文学、礼仪、物理、历史、神学、哲学等教育。1616年,他进入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与医学,获得了法律博士学位后入伍参军,在荷兰巴伐利亚州匈牙利的军队中短期服役。服役期间,他依旧保持着积极的思考习惯,吸收一切可以获得的知识。1625年返回巴黎后,勒内·笛卡尔潜心研究数学、物理知识,并着手构建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当法国发生内战后,笛卡尔前往荷兰定居下来。笛卡尔一生中的许多著作都于荷兰写就,包括自然科学论文《屈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以及哲学著作《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等。
1649年10月4日,笛卡尔应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女王的邀请来到瑞典,担任她的私人教师。然而,由于女王的日程安排紧张,授课时间定在早上五点,这对于体质虚弱的笛卡尔而言十分不利。很快,他就染上肺炎,于1650年2月过世,享年仅54岁。
写作背景
社会背景
勒内·笛卡尔生活的时代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世纪,法国社会新兴资本主义制度,君主专制封建制度逐渐没落,但势力依旧。在经济实力上不断壮大的法国资产阶级开始逐渐对路易十四的封建统治产生反感,希望获得政治话语权,改变社会现状,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深。然而,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在数量与影响力方面仍然有限,无法彻底颠覆旧有的封建体系,也不敢公然与其对抗。同时,封建政权也需要依靠资本主义来为其带来财政收入。勒内·笛卡尔作为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家代表人物,他在哲学领域中的思考具有反对封建独裁、抵触宗教权威的倾向,同时也表达出了资产阶级试图推动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的心愿。此外,他也表现出了一部分资产阶级的保守态度,即在政治层面寻求与封建贵族达成共识,在思维层面上向天主教会妥协。这一矛盾体现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之中。
思想背景
十七世纪,教会的势力仍未完全消退。即便经院哲学的统治依然存在并主导着哲学与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却取得了长足进步,简单器械持续地被发明出来。天文望远镜的问世、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等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勒内·笛卡尔亦对数学、物理、天文、机械、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显然,宗教里的天启神学在解释新的科学发现上疲软乏力,经院哲学陈旧的知识和方法阻碍着科学的发展,这促使许多哲学家对其合理性产生质疑。社会进步加上科技创新让人们更倾向于摒弃陈旧的迷信经院哲学那种纯粹信仰的宗教正在过时。
作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尔的思考深受先前哲学家及其学说的启发。他在很大程度上被柏拉图的哲学所吸引,并将其回忆说改造为“天赋观念说”,即人类拥有从出生就具备的天赋理念,这些理念是由上帝赐予的真理。其著作《第一哲学沉思录》的主要内容便是探讨上帝的存在性和灵魂的不朽性。此外,他还受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响,借鉴奥古斯丁用于证明自我存在的方法,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如同奥古斯丁那样,勒内·笛卡尔也视“灵魂”和“上帝”为自己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并将证实上帝的存在及区分灵魂和肉体确定为其哲学的主要目标。
个人背景
当时,法国教会对社会思想言论管控严重,笛卡尔在法国难以发表与宗教相关的观点,因此,笛卡尔在1628年移居荷兰,居住长达20余年。在此期间,笛卡尔在哲学研究上投入许多精力并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其中就包括《第一哲学沉思集》。至于《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写作动机,笛卡尔曾公开向巴黎神学院教士们声称自己写作此书是用自然理性论证 “上帝和灵魂这两个问题”,私下与朋友的交谈中,他却更多言及六个沉思中包含的物理学基础。他选择不公开本书在物理学研究上的意义的目的,如他所言,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那些拥也许会找更多的麻烦”。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使得他的形而上学著作罩上了一层迷雾。
内容概要
《第一哲学沉思集》的主要构架包括六个沉思,每个沉思均展示出严谨到极致的逻辑思考,着重讨论了关于上帝、灵魂与物质存在的议题,是探讨世界初始本原问题的形而上学。
第一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笛卡尔在这一部分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主要讨论了哪些事物是可以怀疑的、不可靠的。笛卡尔说,只要我们在科学里除了直到现在已有的那些根据以外,还找不出别的根据,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我们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或者来源于感官经验,或者来源于推论。但是感官可能会欺骗人,推论有时也会犯错误。笛卡尔提出梦的论证,人们无法确定在感觉和推论时是否在做梦,睡梦和清醒的经验似乎无法区分。一旦接受它的初步结论,就可以假定我们的一切经验都好像梦,从而将怀疑的范围普遍化。笛卡尔提出画家类比,倘若画家能够创造全然虚构的形式,我们的梦就也能,我们无法断定,任何形式究竟是模仿实在,还是一种虚构。笛卡尔将想象分解,只剩下时空属性。至此,人们无法认识任何具体对象形式的存在,科学发现凡涉及特定类别的现存事物,都必然为人们所怀疑。剩余的知识只是对事物可能形式的最普遍的限定,包含这些形式的世界并未被否定。梦的论证达到最极端的程度,有关具体事物的一切知识统统被瓦解,梦的类比致使对物质世界的存在产生怀疑。
勒内·笛卡尔提出骗人的上帝的假设。相信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把人类创造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信念本身并非怀疑的理由,不过,倘若全能的上帝图谋欺骗人们,似乎没有哪个信念能够逃避怀疑。欺骗有两种情况。一,干预假设:上帝进行干预,给予我们虚假的思想。上帝在某一时刻影响我们的心灵,使人们认为某个东西是真的,其实那时它是假的(反之亦然)。上帝能使人们拥有一切感觉经验,却根本无须任何世界。二,缺陷设计假设:上帝以某种方式创造人,使人产生虚假的思想。既然上帝创造并装备人的心灵,那么骗人的上帝在创造时,或许使人的心灵带有缺陷,使人经常或始终产生错误的思想。无论哪个假设,都能用来对付感性知觉和理智(或理性),使理性成为可疑。当然,勒内·笛卡尔本人否认上帝是个骗子,他认为说上帝故意欺骗我,是同上帝的善良本性相矛盾的。但不管怎么说,上帝有可能使我产生错觉,这确实是笛卡尔进一步展开对物质性的东西的怀疑的一种假定。
“欺骗”有一种天然的困难——人们相信“自己被欺骗”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种意见,这依然是不可靠的。在这种情况下,笛卡尔所需要的“欺骗”必须是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的欺骗”,它既不能来自感觉,也不能来自意见,不能是一种由人们主动建构的工具,它这必须是一种自身呈现的“欺骗”,来自一种超越于人们的他者。对于这样的他者,人们与它的遭遇将只能是被动且偶然的。只有通过这种被动性和偶然性,才可能真正遭遇意见世界的不可能之维,从而破除对任何意见的迷信。“恶灵”的提出正是为了解释这一过程。恶灵的特点是它有强大的能力,但同时它的本性又是坏的,缺乏真的上帝所具有的至善。它运用它所有的能力来欺骗,使得人们不仅在对可感事物的认识上是错误的,而且使得人们所接受意见也不可信。
勒内·笛卡尔的怀疑目的是为人类的知识大厦寻找到牢固的根基,在对一切可以怀疑的东西加以怀疑、清扫了以往的陈规和偏见后,就可以重新奠基其知识基础了。
第二沉思: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
在第二沉思部分,笛卡尔主要论证有一个在怀疑的我,即思维着的我存在;同时,他还试图说明,对这个思维着的我的认识,要比对物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明白。笛卡尔在此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并且从本质上把“我”规定为“在思维的东西”。
勒内·笛卡尔要发现一个确定而自明的、每一个具有一般常识和推理能力的人都不会怀疑的真理,然后再把其他的推论都建立在这一真理基础之上,对此,他提出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精神可以用它本身的自由,对一切事物的存在只要有一点点怀疑,就假定它们都不存在,不过,有一件事是确实且不可怀疑的,就是“我在怀疑”这一精神活动。这里的“我”并非指作为身体的我,而是指我的思维,即“我思”。笛卡尔在书中说到,思维是属于我的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因为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同时停止了存在。因此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思维的东西······就是说,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思维是真实的,那么,思维者就不可能不在。“我在”是“我思”的一种在逻辑蕴涵中的同语反复,并非是在经验事实基础上的推论。怀疑意味着思维的存在,而思维则包含了存在。“故”就是一种顺延的意思,并非表示推理。勒内·笛卡尔认为,由个别的知识做成一般的命题是精神的本性。精神的本性也就是直观自明,自明的原则也是笛卡尔运用怀疑的方法的最终结果。力图找到直观自明的公理是他的“我思”对一切可能怀疑的东西进行怀疑的目的。笛卡尔认为他已经把握了一个像数学公理一样清晰自明的命题“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是他的形而上学的出发点。“怀疑”或者说“我思”就成了笛卡尔的全部哲学和物理学的第一原则,是逻辑的起点也是基本方法。同样,这一命题也蕴涵了这样一条原则,即凡是清晰明白地被人们认知的都是真实存在的。
笛卡尔认为这一原则的真实性的根基还需要一个永恒的上帝来作保证,因为“我在”并不能保证自身之外的其他存在。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首要的,否则任何直观与推理都虚安不实。
第三沉思:论上帝及其存在
第三沉思主要就是对上帝存在的论证。首先将思想分为以下三类:观念、 意志和情感、判断,在此基础上笛卡尔集中考察了三种观念及观念之外是否有外物与观念相对应,最后引出上帝观念,并从上帝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
笛卡尔在“我”这个观念的旁边发现了“上帝的观念”,他是这样论证的:第一,我有一个至善的观念,这个观念只能来自于一个完美的存在,那就只能是上帝;第二,我不是至善的,又没有至善的自身,而我却有至善的观念,那么有这个至善观念的“我”显然是来自上帝的创造;第三,存在者必有原因,至善者不能产生于不完满的存在,所以上帝的观念存在的原因必不来自于我,这个观念必然是上帝置于我心中的“天赋观念”,所以上帝存在;第四,至善的观念其本身就蕴涵了存在,正如三角形本身就蕴涵了三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一样。实际上这里依然是一个循环论证。首先是清楚明白的观念向我保证上帝的存在,然后是上帝的存在向我保证我的观念的真实。还可以这样表述,上帝是完美的存在,存在是完美的一种属性,所以上帝存在。
第四沉思:论真理和错误
第四个沉思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上帝存在,人们为何还会犯错误。对于笛卡尔来讲,上帝的存在是他的哲学中“我思”自明原则的一种有力的保障。因为上帝是至善的,至善的上帝是不会欺骗人们的,所以观念中一切清晰明白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就保障了人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但是,人们会产生错误的认识。笛卡尔指出,错误是因为人们在未能对一件事情领会得清楚明白的时候,滥用自己的意志妄下判断造成的。他把错误归结为意志的懵越,是人的意志的不慎重的选择。他为人应该把自由意志这种非理性的因素控制在理智之下,而沉思则是理智的运用和体现。
第五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
第五个沉思首先探讨了物质性的东西和心灵性的事物的本质,认为物质性的东西的本质是广延,而心灵性的事物的本质是思想。由此,勒内·笛卡尔表明人的心灵和身体是彼此独立的两个实体。在本沉思中,笛卡尔还进一步论证了上帝的存在。笛卡尔认为,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取决于上帝,上帝的观念里就包含着必然的或永恒的存在性。在认识上帝之前,人是不可能完满地认知其他事物的,在认识上帝之后,人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事物的完满的知识。上帝是不会有错的,上帝赋予人们的认识能力一定是可靠的,人们可以清楚明白地意识到的物质世界则必然真实存在。笛卡尔认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是来自于上帝,正是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即上帝的存在性,决定人的思维怎样去领会它。
第六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论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
第六个沉思集中论证物质实体的存在,并谈论了灵魂和肉体的区别:灵魂不等于物质,肉体毁灭了,灵魂并不跟着毁灭;物质实体是可分的,心灵实体是不可分的。勒内·笛卡尔在这一沉思里充分阐述了他的二元论思想。笛卡尔从“我思”出发,引出“我在”,经由上帝,引出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而后在第六个沉思的后半部分又返归自身,探讨作为“思”“在”统一的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首先,我和我的肉体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有上帝的保证,我的疼痛饥饿等感觉都是真实的,正是这些感觉使我清楚明白地知道我和我的肉体是一个整体,我不会怀疑肉体的真实存在。但是,笛卡尔明确指出,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肉体是被动的,其特性是广延;灵魂是主动且自由的,其特性是思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灵魂,因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是一个思维着的东西,人作为一个实体,其全部本性或本质就是思维。肉体只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而不能思维。所以,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个东西即灵魂,它跟肉体有分别,灵魂可以没有肉体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看法主要来源于对自然和人类所作的机械的解释。勒内·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和动物一样就如同机器,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一部机器的零件一样各司其职。神经是感觉器官,肌肉是运动器官,运动的原因是心脏里面的热量。思维虽然可以受器官干扰,但精神并不由肉体产生,心理状态并不是来源于身体状态。但是,他还是承认灵魂与肉体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其媒介是位于头脑中的松果腺。由此可以看出笛卡尔机械论的思想,这对后来的机械唯物论以及哲学史上主客体的二分都有深远的影响。
反驳与答辩
为了得到巴黎大学神学院的出版许可,勒内·笛卡尔主动让当时有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对他的“沉思”提出“反驳”,其中较为有力的反驳有对上帝存在、认识论、精神哲学的反驳等。笛卡尔把这些反驳和自己作出的答辩同前面的“沉思”一同发表,一共有六组。这些反驳和答辩也是著作的重要内容,答辩的主要观点基本上都在前面的沉思中予以表述了,答辩也是对沉思的重要补充。
在第一组反驳中,荷兰神学家卡特鲁斯引用中世纪哲学家司各脱的一个概念——形式上的不同,来反驳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卡特鲁斯说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区别也许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不是实际上的不同,我们的理智可以对心灵和身体作出区分,但这并不是说心灵和身体可以被分开,即便是上帝也未必能够。勒内·笛卡尔在他的答辩中用了一对概念:不完整的东西和完整的东西。卡特鲁斯这里讨论的是从实体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或者说属性,而不是那些完整的东西。笛卡尔说他已经将这两个概念详加区分,但没有指出他是在哪里解释这两个概念的。他认为不完整的东西之所以不完整,是因为这些东西是从完整的东西里抽象出来的,而在抽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丧失一些东西,从而不再完整。而形式上的不同这一概念只适用于不完整的东西而不适用于完整的东西。心灵和身体是完整的东西而广延、形状等则是不完整的东西。
第二组反驳是由多方面神学家和哲学家口述、经梅森神父搜集的。这一组反驳对“我思”以及上帝存在的证明提出质疑,认为勒内·笛卡尔并没有把自己抛弃掉,而他自己是一个物体,因此无法证明一个物体不能思维。除此之外,还认为笛卡尔需要对灵魂不死做出证明。笛卡尔在答辩中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回应,他指出,凡是能够思维的就是精神,由于物体和精神是实际上有分别的,那么任何物体都不是精神,所以任何物体都不能思维。
第三组反驳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他一共提出了十六个反驳,涉及的内容包括: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人的精神的本性、理解的人和理智的关系、想象和理智之间的不同、上帝的论证、实体的观念、上帝的观念、真理与错误、“构成错误的形式的这种缺陷就在于不正确地使用我们的自由”这个结论的证明、物体性东西的本质、物质性东西的存在、梦与观念等。勒内·笛卡尔分别对这十六个反驳做出回应。
在第四组反驳中,法国神学家与逻辑学家安托万·阿尔诺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提出了一些问题。阿尔诺挑战的是笛卡尔的一个基本命题:我能够,根本不涉及身体而完全地、充分地认识到我的心灵。阿尔诺认为这个命题并不是确定为真的。即便我所认识的心灵只是一个思维的存在而没有任何广延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保证这个认识是完全的、充分的。笛卡尔在他的答辩里首先承认我们并不能保证拥有完全的充分的知识,只有上帝才有这样的知识。至于我们是否能对任何事情有完全充分的知识则要看上帝是否给我们这样的知识。但他立刻作了一个区分:对一个东西的完全充分的认识,和对一个东西的完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对一个东西的完全充分的认识是说对这个东西的所有性质都有清晰的认识;但对一个东西的完整的认识并不需要对它的完全的认识,而只需要对这个东西有足够完全(而不是绝对完全)的认识。勒内·笛卡尔还进一步地对完整的东西作出解释,将对一个东西的完整性的认识与对一个东西的抽象认识相对立起来。笛卡尔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心灵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存在,而不需要任何物体的性质。因此,我们对心灵的认识,尽管可能不是完全的,但可以是完整的,而且在这个完整的认识里,心灵没有任何的物质属性。阿尔诺的反驳中讨论的是对一个东西的完全的知识,这和完整的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五组反驳的作者是哲学家皮埃尔·皮埃尔·伽桑狄,伽森狄在哲学上以对勒内·笛卡尔的批判而著称,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所收集的六组反驳中,伽森狄的反驳不仅篇幅最大而且也是最系统最生和最富于论证性的,他逐一对笛卡尔的六个沉思进行了详尽的反驳。伽森狄对笛卡尔的“怀疑一切”的方法、“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笛卡尔始终未能说明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他充其量只是说了“我”不是形体,不是具有广延的东西。伽森狄坚决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学说,还对笛卡尔的“清楚明白”的真理标准进行了置疑,在他看来,这条标准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清楚明白”是因人而异的。皮埃尔·伽桑狄对“上帝”观念进行反驳,对卡尔论证上帝存在的方式进行了驳斥。勒内·笛卡尔从上帝是一个完满的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但是在伽森狄看来,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了一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获得关于它的观念,而不应像笛卡尔那样,从一个东西的观念推出它的存在。至于“上帝这一观念所具有的无限性和完满性,只不过是以一定方式把有限事物的观念加以集合和扩充的结果。那么我们对于上帝的认识就不可能超出我们有限的理解力,所以当我们想象一位上帝时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他渺小化了。就此而言,如果真有一位上帝的话,他也绝非人们有限的理性所能理解的,人不可能对他形成任何真正的观念。皮埃尔·伽桑狄最后揭露勒内·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认为笛卡尔的心灵既然是一个没有广延的实体,它并不能与具有广延的形体发生交感作用,所以身心交感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第六组反驳由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们作,对笛卡尔提出了九个疑难。第一个疑难认为,人的存在是由于人思维,这个论据似乎不十分可靠。第三个疑难和第二个疑难相似,是关于动物是否具有理性的证明,进而引申到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理性。第四个疑难是关于一个无神论者的学识的,这个无神论者主张,当他确知从相等的东西里减去相等的东西,剩余的东西也一定相等,在关于诸如此类的东西时,他的学识是非常可靠的,即使没有上帝,或者甚至像他想象的那样不可能有上帝,这些真理也和事实上有一个上帝存在一样可靠。上帝骗不了他。从这个疑难又产生第五个疑难。这个疑难在于勒内·笛卡尔完全否认上帝有任何欺骗行为。第六个疑难来自判断的无所谓或者自由。第七个疑难是面。反驳者认为笛卡尔所说的一切感觉都发生在面上或者通过面而发生,看不出来为什么它不可以是被知觉到的物体的一部分,或者是空气的一部分,或者是水汽的一部分,甚至是这些东西任何的外表。第八个疑难关于几何学的真理或者形而上学的真理,反驳者认为这些不能永恒而同时又是取决于上帝的。第九个疑难是,理智的可靠性并不比感官的可靠性大得多,因为时常发现人们的理智在它认为毫无可疑之处的一些东西上骗了我们。
主要思想
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
法国勒内·笛卡尔的哲学命题。是他通过怀疑、清除心灵中一切传统的偏见和一切可疑的知识后得到的第一条哲学原理。他认为当我在怀疑一切时我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这是确实可靠的事实,而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因而这个思想着、怀疑的“我”是存在的。“我”的本质就在于它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所以这个“我”并非指身心结合具有形体的“我”,而是指离开形体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我”的根本属性就是思想,即怀疑、感觉、想象、理解等,“我”是与思想共存的,有我存在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我存在。
心物二元论
勒内·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六沉思” 中阐述了他的二元论思想。笛卡尔的论证逻辑从探究是否有物质性的东西开始,他首先考察了作为几何学的对象的物体性质,区分了想象(Imagination)和领会(Pure Understanding)。之后,笛卡尔探讨了通过我的感观接受而来的观念的来源。笛卡尔认为通过刺激感官所形成的观念不可能来自内部,所以应该存在别的东西刺激感官而在心中形成我的观念。同时,笛卡尔在论述中还表明来自感官刺激的观念先于通过理性获得的观念,所以存在物质性的东西刺激感官形成我的观念。关于身体,勒内·笛卡尔认为我和我的身体是紧密不可分的,我能感受到肢体的疼痛,这也是确证物质性东西存在的理由。
对于笛卡尔来说,在一切真实可靠的天赋观念中,上帝是第一个主要的观念,于是他就运用演绎法,从上帝中推出了心物两个世界的存在。笛卡尔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观念是上帝放入心灵的,关于物质世界的观念也是上帝放入心灵的,因此这两个观念都是清楚明白的。正是上帝保证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并行。笛卡尔把实体分为绝对实体与相对实体,前者是自因的存在,也就是上帝;后者是只依靠上帝而不依靠其他事物就能存在的东西,这种相对实体有两个,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物质实体的唯一本质属性是广延,即占有空间,它遵循自然规律而运动;精神实体的唯一本质属性是思维,它根据自由意志而行动。物质无思维,精神无广延,这两个实体彼此独立、互不干涉,它们构成了两个相互平行的世界本原。一切物质性的现象都依附于物质实体,一切精神性的活动都依附于精神实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古典的二元论体系。
身心交感论
简称“交感论”。勒内·笛卡尔以心灵和身体、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说明人的思想和身体活动协调一致的理论。他从二元论出发,把心灵和身体看作本质上不相同、彼此互不相关、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但同时又承认心灵和身体组成了一个单一的整体,两者之间有着一种交感作用,即人的心灵能作用于人的身体,人的身体也能反作用于人的精神。当心灵感觉痛苦时,身体就不舒服;身体受伤,心灵也会感到痛苦。认为这种交感作用是通过大脑的一个最小的部分“松果腺”,即神经的汇总点来进行的。身体是物质的,心灵是意识的,身体通过感觉刺激到松果腺,松果腺把感觉转化为意识,意识又通过松果腺指挥身体作出反应,由此完成了身体和心灵的交互。心身交感论与他在哲学上的二元论基本立场是不容的。
特色
论证方法
勒内·笛卡尔在阐明观点时使用了演绎法,沿着普遍怀疑→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上帝存在→物质世界存在的上升路径深入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见解。他以普遍怀疑为起点,以论证上帝存在、上帝不是骗子而是一个绝对完善的存在为契机,一步一步地从普遍怀疑中走出来,清楚地看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从而把科学的大厦重新确立起来,并且发现了如何避免错误、发现真理的方法,从确定的命题推论出整个世界。在勒内·笛卡尔看来,演绎不能证实任何东西,它所能做的是揭示知识的系统结构,这是它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作用。
语言风格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并不像当时经院哲学的表述那样繁杂、艰深、晦涩,其思想和文笔均十分明晰易懂,对于读者而言,并没有太多的阅读障碍。阅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人们不会觉得这是一篇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反倒觉得是一个通俗的伦理故事。笛卡尔通过言简意的方式阐述他对于哲学的观点,主张哲学应由一系列简单的确定无疑的事实出发,利用严密的逻辑逐步深入到更为复杂和高级的真理中去。对于当时刚刚从中世纪走出来的人们而言,这种推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字清新简洁的风格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响
勒内·笛卡尔对后世的影响是复杂、深远和深刻的,不仅表现在他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
唯理论-经验论之争
笛卡尔开创了近代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他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构建的唯理论哲学对于唯理论-经验论之争影响巨大。唯理论与经验论在认识论问题上相互对立,二者对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的标准及方法等问题都持有不同的观点,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景观,促进了哲学史的发展。勒内·笛卡尔对之后的哲学家影响很大,如巴鲁赫·斯宾诺莎在笛卡尔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影响深远的实体一元论,在斯宾诺莎的早期思想之中还有着很深的笛卡尔的痕迹。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打上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深深烙印,它们具有笛卡尔哲学的基本气质,即反对古代权威,诉诸精神自由和理性的自我意识。笛卡尔哲学中还隐藏着在当代哲学看来一种危险的倾向——建立哲学体系的倾向。虽然笛卡尔本人强调方法并没有着重创建形而上学体系,但在他那里,引导思的正确方向的过程,不但是对思本身的澄清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概念、区分概念建立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过程。他的哲学中含有隐而待发的丰富内容,这些内容中经马勒伯朗士巴鲁赫·斯宾诺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而达到德国古典哲学家,终于萌发为完整的哲学体系。所有这些,就近代哲学问题而言,都起源于勒内·笛卡尔的沉思。在笛卡尔和后来的理性论者看来,在思的发展过程中,思越来越复杂,而理性或哲学却越来越清晰,离真理就越来越近。叙述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分析的过程则着重逻辑和体系的划分。从斯宾诺莎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把以上笛卡尔沉思的每个阶段统一为哲学精神大体系中的若干大的坏节,确立了其基本关系的框架。
胡塞尔现象学
笛卡尔的“沉思”开始于“荒谬”和不合情理的“怀疑”,但胡塞尔却称这种沉思是“整个近代哲学的现象学渴望”。 胡塞尔特别欣赏勒内·笛卡尔的这一“动机”:无论是谁,只要想成为一个哲学家,首先应该撤回到他的内在(灵魂深处),并在内心推翻和重建至今所接受的一切教条。胡塞尔看重笛卡尔冲动的动机,他的出发点也是“疯狂”的。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不利用任何已有的理论(评论),统统把它们隔离出去。“因此我选择的出发点绝对贫困,它绝对是知识的荒芜,作为开始者,我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反思如何找到一种继续下去的方法,进入真知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有与勒内·笛卡尔一样的哲学动机,胡塞尔沿着这样的“现象学渴望”和笛卡尔一样寻找思的纯粹性。现象学方法的要害是“意向性”,即思是对象性的意识,不同的意向决定对象的意义不同。意向性的要害不是所瞄准对象的存在,因为根据现象学的还原法,胡塞尔不关心对象存在与否的问题。意向性的要害是思或意识的方向性,它保证了胡塞尔的沉思达到了纯粹现象学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现象学还原就是转变意向的“方向性”,这与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到我思”的思路是一样的——从自然观点或世俗之人的思到怀疑或疯,再到“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也转变了思的方向性。胡塞尔正是把这样的方向性变化称做“现象学渴望”。
评价
皮埃尔·伽桑狄:“这些沉思主题的宏伟,思想的强劲和言辞的纯练,已使我异常喜悦;同时,的确看到你那样意气风发、勇气百倍,并如此成功地为推进科学而工作,看到你开始为我们发现了在过去一切世纪里从未被人认识到的东西,这也使我感到高兴。”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从勒内·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体性的领域;笛卡尔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从他起开始了哲学上的新时代,从此哲学文化改弦更张。”
胡塞尔:“法兰西最伟大的思想家勒内•笛卡尔曾通过他的沉思给过先验现象学以新的推动。这些沉思的研究完全直接影响了已在形成中的现象学转变成先验哲学的一种新的形式。”
海德格尔:“他臆想出一种最严格的存在者层次上的认识方式,坚持认为,对存在者的这种认识就是通达在这种知识中揭示出来的存在者的首要存在的唯一通道。”
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系亚当·西伯特(Adam seybert)讲席教授G.哈特费尔德:“没有一部哲学文本,像勒内·笛卡尔的《第一哲学的沉思》那样得到如此广泛的阅读。长期以来,它始终是哲学的主干课程,掩护了形形色色的哲学家。尽管对一代代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这部著作是全新的,然而,对他们的教师及广义的文人来说,却耳熟能详,令人欣慰,有时令人不安。”
目录
概述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社会背景
思想背景
个人背景
内容概要
第一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第二沉思: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
第三沉思:论上帝及其存在
第四沉思:论真理和错误
第五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
第六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论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
反驳与答辩
主要思想
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
心物二元论
身心交感论
特色
论证方法
语言风格
影响
唯理论-经验论之争
德国古典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