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湾,旧称
江户城湾,位于日本
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20至30千米,湾口宽仅6千米,是一个纵深80余千米的优良港湾。为东西两侧的
房总半岛(
千叶县)和
三浦半岛(
神奈川县)所环抱,面积约1320平方公里。
东京湾是优良的深水港湾,东京湾城市群是
日本最大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地带,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东京湾经济带从开发至今,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40%,保持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东京湾与美国的旧金山湾、纽约湾,和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2012年2月,在东京湾海底20多厘米深的泥沙中检测出了放射性。2021年8月4日,东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游泳比赛暴露出东京湾的水质问题,东京湾被曝污染严重,海水变了颜色。
地理概况
东京湾地处
日本中东部沿
太平洋出海口,日本
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原名为“江户湾”,为房总、三浦两半岛所环抱,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20至30千米,湾口宽仅6千米,是一个纵深80余千米的优良港湾。 “江户”为东京旧时的名称,位于京都以东,
明治天皇时期改名为东京并
迁都于此。因其与
东京接壤而得名。其西面是
神奈川县的三浦半岛,以东是
千叶县的房总半岛,南面则以浦贺水道与太平洋相连,总面积约1320 平方千米。
在都市群概念上的东京湾区包括了东京都、北部的
埼玉县、南部的千叶县以及隔湾相望的神奈川县,统称为“一都三县”,占地面积为 13373平方公里,约占
日本领土的3.54%。常住人口约3800万人,而整个湾区GDP总量约占日本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地理特征
气候
在气候带上,东京湾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东京湾区位于
日本本州岛中部太平洋海岸,主要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地形主要有河岸平原和海岸平原,还有少量的
台地、低地、湿地和
丘陵的分布; 发源于北方的西方河川广泛分布在湾区各地, 气候温和,
降水丰沛, 初夏有雨, 夏秋多台风。
水文
东京湾有
多摩川、鹤见川、
江户川、
荒川等多条河流注入,但由于湾口狭窄,湾内海水难以与外海海水交换,所以经常发生红潮。接近外海的浦贺水道水质则较为优良,有珊瑚生长。明治、大正年间,东京湾内开始了海堡的建造,所以湾内有很多
人工岛。
生物
东京湾的水质因为大量
重工业污水的排放而经常发生
赤潮,浅水岸线几乎消失使得可以改善水质的近海生物丧失
栖息地,东京湾逐渐沦为海洋生物近乎绝迹的死水。
发展历史
东京湾区形成,成为日本经济核心与物流中心(江户时代)。17世纪初,因日本的政治中心由关西地区向关东地区转移,江户(
东京港旧称)逐渐成为
日本新的经济中心。至德川时代中期,江户已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商船到江户港(东京港)停泊,17世纪末时江户人口数已达100多万。但是,直至19世纪中叶,东京湾区还只是一个物流中心。
东京湾区现代产业开始形成,工业带发展(明治时代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明治时代,由于优良港湾条件以及19世纪下半期后的不断填海造陆,工业沿着东京湾西岸东京和
横滨市之间发展,形成京滨工业地带。二战后,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环绕东京湾的海滨90%都被开发为人工海岸线,人工岛屿相继产生,工业更沿岸向东、向北扩展,成为京叶工业地域,是
日本发展加工贸易的心脏地带。东京湾区集中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还建设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娱乐设施、大型商业设施等,成为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娱乐中心和消费中心。
日本把港口发展项目提高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高度加以规划和实施(1951年之后)。东京湾区沿岸有
横滨港、
东京港、
千叶港、
川崎港、木更津港、
横须贺港等港口,
日本高度重视各港口的协调发展,把港口发展项目提高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高度加以规划和实施。1951年《港湾法》以及1967年《
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的制定,将东京湾区各港口的竞争转换成了整体合力。经过多年发展,东京湾港口群已形成了鲜明的职能分工体系:横滨港专攻对外贸易,东京港主营内贸,千叶港为原料输入港,川崎港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各港口虽然保持各自独立经营,但在对外竞争中则成为一个整体,提升了东京湾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各种
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自由流动,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大规模地集聚,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体效应。
发展特点
第一是以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为前提的制造业合理布局。战后
日本以出口产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实际上是建立在大进口基础之上的,即能源和原材料对海外的依赖。东京湾拥有六大港口,同时还有大量的产业专用码头。京浜、京叶两大工业地带以东京为中心,分别向环抱东京湾的两侧延伸。这种布局将工业地带与东京主要城区大体量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隔离。这两个战后兴起的工业地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出口实力最强的新型工业地带。其“新”在于彻底地临海和大规模地集聚,做到了高效率的大进大出,同时又与腹地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
日本的制造业立国、出口工业立国之所以得以成功,这是其布局上的秘诀。
第二是能源配置上的效率。东京湾的两大工业地带上分布有众多依赖能源进口的火力发电厂和
炼油厂等能源工业,给工业地带本身及其腹地的城市提供了稳定、廉价、多样化的能源。
第三是东京湾的港口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从全球进口从粮食、水果到奢侈品的消费物资,供应东京大
都市圈。在日本全国按金额计算的货物进口量中,东京湾占到了38.3%,今天,湾区内庞大的仓库群,支撑着东京大都市圈3800万人高质量的全球性消费。
第四是湾区为城市拓展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东京湾海岸线的90%已被开发,形成了许多人工岛屿。其填海造地始于江户时代,战后更是实施了规模庞大的填海造地工程。迄今东京湾共填海造地252.9平方公里,这一大块填海地对东京湾周边城市发展的作用非常大,填出来的土地是
日本政府可以支配的,被用于建设一些如工业项目、垃圾处理场、发电厂等需要与周边居民保持一定距离的大型基础设施,以及机场、港口等大型交通设施。后来
迪士尼公司乐园等很多大型娱乐设施也放在了填海地之上。再后来大型商业设施、
国际会展中心、新CBD和高层临海住宅等新城区也在临海地区拔地而起。
隐患与再生
东京湾大规模的填海造陆虽然为工业化中前期提供了珍贵的土地资源,但却为环境问题埋下了长久的隐患。东京湾的海岸线已经有超过90%的人工岸线,近海生物丧失了滩涂、湿地等
栖息地,这也导致原本海岸线的固碳能力几近消失。更重要的是,大量填海岛屿使东京湾的水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据国土交通省研究发现,东京湾一半的水域含氧量不足,在水体交换不畅和
赤潮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贫氧
水团,贫氧水团的上浮杀死了大量的
水生生物。
为了重新打造良好的港湾生活,
日本于2002年发起东京湾再生行动计划,采取完善陆域排水设施、加强沿海滩涂资源和
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改善海域环境、采用能源替代等措施。
水质污染
2012年2月,在东京湾海底20多厘米深的泥沙中检测出了放射性铯。这个研究小组认为,这些放射性铯都是
福岛第一核电厂核事故中泄漏出来的。山崎秀夫等人2011年8月在东京湾荒川河口附近的4个地点采集了海底泥沙,结果在海底24厘米至26厘米深的泥沙中都发现了放射性铯。有的地方越深,放射性活度反而越高。
2021年7月14日,
东京奥运会开幕在即,铁人三项
世界游泳锦标赛场所东京湾水质仍未改善,附近居民抱怨“臭气熏天”。2017年该水域检测出
大肠杆菌超标近21倍,2019年进行测试比赛时,仍然超标2倍多。当时参加游泳测试赛的运动员,称这里的水“闻起来像厕所”。
日本试图通过投入沙子等物质进行水质治理,但至今海湾的刺鼻味道依旧困扰附近居民。据东京都政府解释,东京80%的下水道为“合流型”,降雨量超过处理能力时,生活污水会和雨水一起流入东京湾。
2021年8月4日,东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
世界游泳锦标赛暴露出东京湾的水质问题,东京湾被曝污染严重,海水变了颜色。据日本媒体报道,首先是汇入东京湾的河川流域沿岸,居住着约3000万人。随着不断扩张的工业布局、垃圾处理和填海造地等,一系列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减少了滩涂、浅滩、海藻林面积,破坏了它们维持水质净化和
生态平衡的功能,同时工业
废水和生活废水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东京湾海域水质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粪便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水质污染。东京采用“合流式下水道”,将生活排水、厕所等下水道和雨水用一根管道输送到
污水处理厂。如果降雨量超过下水道的处理能力,污水处理厂便会崩坏,因此政府设置了将污水排入河流的出口,其数量达到700处以上。因此,如果下暴雨,含有粪尿的大量雨水就会从下水道流入河川,未经处理的粪尿从河川流入东京湾,污染海域水质,而这一问题在夏天尤为突出。
2024年4月6日,近两年,日本近海海面水温持续创最高纪录。受海水升温影响,东京湾生态系不断出现“奇异景象”。
日本电视台称,东京湾的
珊瑚礁近年来正在疯长。大朵的珊瑚在海底不断延伸生长,种类逐渐增多。当地
潜水人士证实,这五六年间,珊瑚数量越来越多。筑波大学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海水温度上升,珊瑚的生长速度也随之上升。但珊瑚增长并未给当地
渔业造成困扰,东京湾渔民担心的,是近年来温暖海域鱼类增多这一现象。东京湾胜山渔港人员说,捕捞的鱼类都是
热带鱼,“随着海水升温,鱼的种类发生变化,不少渔民因此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