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头麻(学名:Poikilospermum suaveolens (Bl.) Merr.)是
荨麻科锥头麻属植物,稀有种。
攀援灌木;小枝粗约1厘米,无毛或被短柔毛。叶革质,宽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0-35厘米,宽7-23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楔形、圆形或心形,两面无毛或近无毛,
钟乳石体短杆状或短梭形,上面密布,下面沿细脉纵行整齐排列,侧脉7-14对,斜展;叶柄长5-10厘米,近无毛;托叶新月形,长约3厘米,常宿存。花序雌雄异株,雄花序长4-6厘米,宽2-5厘米,2-3回二歧分枝,末级花枝多而短,集生于第二级分枝的顶端,故成二假伞形状的团伞花簇,团伞花序球形,径3-5毫米;花序梗上苞片成对生,大,船形,长5-10毫米,宿存;雌花序长4-8厘米,宽5-8厘米,常二叉分枝;花序梗上苞片比雄花序上的稍大;团伞花序球形,径7-10毫米,果时增大达4厘米。
雄花无梗,长约2毫米;花被片4,顶端内弯;
雄蕊4,花丝直立;退化
雌蕊明显,长约1毫米。
雌花具梗,长约3毫米;花被片4,合生至上部成管状,
覆瓦状排列,顶端内弯,长约5毫米,外面无毛;柱头舌状,长约1毫米;
花梗长5-10毫米。
瘦果长3-5毫米;花梗果时增长,为果的约3倍。花期4月,果期5-6月。
锥头麻生长于海拔500-600米山谷林中或林缘的潮湿地方。在中国的分布区属低山季节性
雨林,为层间,且高温多湿和溪沟常年流水的小气候环境。产地年平均温度19-21℃;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匀,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但干季多雾,年平均雾日达120-150天,多集中在10月至翌年2月,可以补偿水分的不足;相对湿度82-86%。土壤为三迭紫色砂
页岩构成的黄壤性土,有机质层厚,pH值4.5-5.5。
(7)(2S,3S,4R,8E)-2-[(2'R)-2'-羟基
二十四烷氨基]-1,3,4-三羟基-8-
十八烷烯;
(8)1-O-βD-
吡喃葡萄糖(2S,3S,4R,8Z)-2-[(2'R)-2'-
羟基二十四酰氨基]-3,4-二羟基-8-十八烷烯;
锥头麻为中国特产的稀有植物,茎皮纤维可作人造绵原料。其分布区较窄,数量有限。以前学者将其属放入桑科,但它的胚珠基生,
雄蕊在芽时直立的特征更近于荨麻科,故归于荨麻科植物。它在植物分类上有一定的分类意义,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增级后改为二级)。
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促进天然更新。与本种分布一致、生境类同的
毛锥头麻也应同时进行保护。
稀有种。在中国,仅
云南省南部保存较好的
热带季节性
雨林中或其林缘有分布,多年来因植被破坏严重,锥头麻植株日渐减少。其分布区较窄,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