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训华(1949年-1969年8月15日)是一位
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生于
上海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响应
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
黑龙江省逊克县的逊河公社双河大队
插队。金训华在农场表现出色,成为了劳动模范,同时还经常帮助军属和
五保户挑水劈柴。1969年8月15日,逊克县发生特大
山洪,金训华所在的双河大队也受灾。为了抢救被卷走的国家物资,金训华毫不犹豫地跳入滚滚激流中,最终不幸牺牲。金训华的牺牲精神感动了很多人,36年后,他的战友
陈健的默默守墓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这段往事被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1970年1月21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以金训华为题材的
邮票《革命青年的榜样》。
金训华
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1969年3月,金训华参加上海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组织的知识青年学习访问队赴
黑龙江省,返回上海后发起成立了“知识青年赴黑龙江
插队落户联络站”,通过报告会、批判会、座谈会、家庭访问,广泛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5月25日,金训华和一大批上海
知青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
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8月15日下午,暴发特大
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
陈健是
黑龙江省北大荒的
上海市老知青,名列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2月10日公布)之
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行为,只是在36年里静静地信守一个诺言:我要永远留在
北大荒,为金训华守一辈子墓。
金训华,上世纪60年代的“
知青英雄”,他的生命在第19个年轮定格。1969年8月15日,
山洪突发,150根待安装的电线杆面临危险……有两根被卷走了,金训华跳入滚滚洪流抢救,
陈健等三位知青、
地方武装也紧随下水……
陈健被救上了船,现在是
黑龙江省林区“最后一个知青”,他把信义的坚守,在茫茫雪原上写了13000多个日子。信义,在当今被一些人随意扔进泥淖之时,哪怕小小的坚守,都会像
小兴安岭的冰花一样,显得那样晶莹。
《金训华之歌》是在“学英雄”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红色细条纹组成的封面,装饰着青松和火炬,
扉页上的“内容提要”说:“这是一部叙事长诗。作品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歌颂了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的壮丽青春及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创作方法上,作者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文革”十年的
出版物中,诗作者以工人诗人和农民诗人为主。《金训华之歌》的作者仇学宝,就是
上海市的一位工人诗人。此后较早出版的有李学鳌的《长城放歌》,好像他是
北京印刷厂的工人。在武汉地区,长航工人诗人黄声笑也名气颇大,到处请他作报告,我们中学也请他登上大操场的主席台抒发豪情,可见当年诗歌之少。所以,毛泽东不久提出“文艺政策要调整”,批评“没有小说,没有散文,没有诗歌……”
上海
知青金训华乃1700万中国知青“悲壮青春”的一个符号,38年前死在
黑龙江省边陲,随即被树为那个年代的“雷锋式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