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锥指》是由
清代初期的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所撰写的,共计二十卷。
胡渭在此书中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纠正了前人在《
尚书·禹贡》研究中的误解和混乱之处,为现今人们理解《禹贡》时期的地理状况及其历史演变提供了丰富数据和重要启示。
在过去封建社会,读书人通常期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社会地位。胡渭出生于一个世代科举的家庭,从小便认为科举是自己未来的必然选择。尽管他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追求知识的道路。相反,他在科举失利后转向学术研究,最终凭借《禹贡锥指》在学术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禹贡》作为《
尚书》的一部分,被认为是“古今地理志之祖”。
胡渭在参与编纂《
大清一统志》的过程中,发现了前人对《
尚书·禹贡》的注释中存在的诸多错误和遗漏。他利用这一机会,广泛搜集了历代地理资料,并进行了系统的考证研究。最终,他完成了这部名为《禹贡锥指》的巨著,书名源自《庄子·秋水篇》中的典故,寓意着他对《禹贡》的深刻理解和精准阐释。
《禹贡锥指》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汇集了自
东汉以来至明末清初的所有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了多种史料,如《史记·河渠书》、《
水经注》等,对《禹贡》的时代地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
胡渭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尤其是在九州方域的定位、“
九河”形态的理解等方面,超越了前人的观点。第三,他对河流变迁和水利兴衰给予了特别关注,不仅描述了《
尚书·禹贡》时代的河流特征,还深入探讨了这些河流在历史上如何变化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四,胡渭还关注了各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开发,通过对《禹贡》中提及的贡品的考察,揭示了战国时代之后各地区产业的发展历程。
《禹贡锥指》的完成标志着胡渭学术生涯的一大成就。
康熙四十二年,这本书在
苏州市刻印完毕,并由
李振裕等人呈献给了皇帝。同年,
胡渭亲赴苏州向皇帝献书,得到了高度赞扬,并获赠“耆年笃学”匾额。《禹贡锥指》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推崇,而且至今仍是研究《禹贡》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胡渭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浙江地区治经学者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