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导
鱼雷是一种由发射台通过
导线传输指令控制导向目标的鱼雷,主要由潜艇和水面舰艇发射,也可由
反潜直升机发射,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
简介
线导鱼雷wire-guided torpedo
由
发射台通过导线传输指令控制导向目标的鱼雷。通常由潜艇和水面舰艇发射,也可由反潜直升机发射,用以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线导鱼雷航速为35~60节,最大航程达4.6万米。线导鱼雷发射后,鱼雷通过导线向发射台传回自身的状态、位置、目标的方位、距离等信息,发射台根据鱼雷返回的信息发出遥控指令操纵鱼雷攻击目标。线导鱼雷的主要特点是由于
导线传输指令,因而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世界上第一枚线导鱼雷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云雀”鱼雷,1950年
美国在此基础上研仿的第一代
Mk37-1型电动自导线导鱼雷正式服役。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国第二代线寻鱼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鱼雷为第三代,1975年研制成功的MK48-1型为第四代鱼雷。除美国外,在线导鱼雷方面有突出特色的还有
意大利的A-184型、
瑞典的TP-61和TP-42型、
英国的MK24“虎鱼”和“鲸鱼”型鱼雷等。
80年代以来,
光纤制导导弹技术开始用于
鱼雷线导方面。据说外径为8.7毫米的
光缆传输100公里,总重才6·6公斤,而现在鱼霓的
导线达100多公斤。在信息传输量方面则提高了5倍,每秒达70多个信息,而且
衰减很小,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也很强,英国的MK24和“鯆鱼”鱼雷已使用光纤制导。
制导方式,通常为线导加末段声自导。对鱼雷的线导控制,由鱼雷线导控制系统和发射平台的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密切配合实现。鱼雷线导控制系统由导线、放线器和导线传输设备等构成。导线一般为直径小于1.2毫米、芯线直径小于0.4毫米的特制导线,具有较强拉力和抗腐蚀性能,分别存放在
鱼雷及其发射装置的放线机构内,其长度通常长达46公里(如MK48)比鱼雷航程大数百至数千米。用以制导鱼雷的
导线芯线虽只有头发丝那么细,但每秒钟可双向传输14个信息,。
发射鱼雷时,连接在发射平台和鱼雷上的导线同时放出,并随鱼雷向前运动不断放线,使导线始终悬浮在水中处于基本不受力状态,保证发射平台与鱼雷之间的传输通畅。为了不影响舰艇的攻击机动和保护导线,在发射舰艇一端,通常还随鱼雷发射伸出长约30~60米的
软管,以避免导线与舰体接触受损。发射平台通过导线传输控制
鱼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态的指令;鱼雷通过
导线向发射平台连续传回自身的工作状态、位置、运动姿态,以及攻击目标的方位、距离和干扰情况等信息。发射平台的鱼雷射击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和鱼雷的运动参数,经自动实时处理后,向鱼雷发出遥控指令,操纵鱼雷导向目标。鱼雷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范围时,开启自导系统搜索目标,先以被动声自导方式低速运动;发现目标后,自动跟踪、识别目标,并适时转入主动声自导方式对目标精确定位,转入高速攻击。此时,被动声自导与线导处于监控状态,一旦
鱼雷遭受干扰或未命中目标,则自动转为线导,重新进行搜索、攻击。当
导线断开或线导失控时,鱼雷即自动以声自导攻击程序完成攻击。在引导线导鱼雷攻击过程中,目标、鱼雷和发射平台的位置和运动轨迹,均可显示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的显示屏幕上,供指挥员随时观察、判断和指挥操纵鱼雷攻击目标。
线导鱼雷的特点
用一根细小的导线或
光纤把发射平台(舰艇、飞机或
岸基)与鱼雷连接起来,使发射平台的
火控系统和雷上装置组成回路,用以对鱼雷进行遥控,引导鱼雷接近、捕获和攻击敌方舰艇,这种鱼雷就是线导鱼雷。因此,它具有其它
鱼雷难以比拟的优点。
捕捉目标的概率高
对距离远、速度大、机动性能强的目标,在目标运动要素测定误差较大、鱼雷本身发射散布较大或自导作用距离较短时,鱼雷捕捉目标的概率将迅速降低,而线导鱼雷发射后由发射舰艇直接操纵,可一直引导鱼雷引导目标,大大提高了捕捉目标的概率。
发射迅速
鱼雷发射前必须精确测定目标运动要素,然后才能像鱼雷设定射击参数,最后将鱼雷射出。如使用线导鱼雷,则在探测设备初步判别目标方位距离的基础上即可将鱼雷射出,而后再精确测定目标运动要素,通过
导线随时进行修正和导引。这样就赢得了时间,利于先发制人。
抗干扰能力强
因线导
鱼雷由发射舰艇直接操纵,所有对其干扰的器材将不起作用,故大大提高鱼雷的抗干扰能力。
攻击效果好
鱼雷在导引时,可不受自身噪声的干扰,有利于提高鱼雷的接敌速度,缩短从发射到命中的时间,降低目标规避机动的效果。
机动灵活
线导鱼雷既可单雷射击,也可多雷齐射,由发射舰船
火控系统同时分别引导,进行多目标或多雷围攻同一目标,甚至让其脱离原攻击目标,中途改变航向攻击另一目标。如
英国Mk24线导鱼雷的TIOS火控系统可以自动跟踪6个目标。此外,线导鱼雷还可以和
导弹进行合同攻击,由线导鱼雷先行发射并在接敌过程中对目标进行补充识别,尔后发射导弹,双管齐下,彻底摧毁敌目标。
不过,由于发射线导
鱼雷时,发射舰艇或飞机和鱼雷上都须增加一套线导设备,且拖挂
导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雷的运动和舰艇的机动。
线导鱼雷的使用
线导鱼雷可由潜艇、水面舰艇和直升机等平台发射。潜艇在水下航行,隐蔽性好,一般都能先于水面舰艇之前发现对方,实施水下隐蔽攻击;潜对潜使用线导鱼雷攻击时,由于双方处于等环境条件下,攻击效果视双方武器装备的性能和谁先发现、先使用鱼雷攻击以及是否采取水声对抗等情况而定。水面舰艇和直升机使用线导鱼雷一般用于对潜攻击,也是一种较好的
反潜作战方法。但所有的发射水平都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射击阵位的选择
射击阵位就是发射线导
鱼雷时目标的距离和舷角。从理论上讲,只要目标位于线导鱼雷的
有效射程范围之内,即可立即发射线导鱼雷,但必须在
舰艇声纳能测到目标或目标可由其它探测设备指示的前提下。因此,尽管目前Mk48等线导鱼雷的射程已达到30-50
海里,但舰艇发射线导鱼雷必须与声纳等探测设备相匹配。西方海军普遍认为,舰艇依靠自身探测设备进行线导鱼雷攻击时,射击距离一般不应大于10海里,以提高攻击效果。至于射击舷角,潜艇水下可以在水面舰艇的任何舷角实施线导鱼雷攻击,但一般以水面舰艇两舷小舷角攻击为佳,以利于迅速接敌,速战速决。对航速较高,航程较大的线导鱼雷,特别是末制导以尾流自导为主的线导鱼雷,也可采用舰艇危险特别是
舰艇声纳无法探测目标的尾部声纳盲区实施线导鱼雷攻击。而水面舰艇使用线导鱼雷攻击。而水面舰艇使用线导
鱼雷对潜攻击时,为了保持舰艇占位、射雷和鱼雷航行过程中的隐蔽性,选择射击阵位时一般要求:一、尽量避免从潜艇两舷的远距离被动测距声纳的灵敏区占位和射雷;二、当鱼雷速度大于目标速度1.5倍以上时,射击阵位可选择为:射击距离为鱼雷射程的1/2,潜艇舷角为+/-150到180度的声纳盲区。三、当雷速小于目标速度1.5倍时,射击阵位为:射击距离为鱼雷射程,潜艇舷角为+/-60度。
鱼雷参数的设定
线导鱼雷发射前,潜艇或水面舰艇
火控系统根据声纳等探测器材测得的目标方位、距离不断计算出目标的航向、速度。与此同时,潜艇或水面舰艇也必须通过设定
电缆向
鱼雷设定以下数据:
鱼雷转角、巡航深度、搜索深度、上下限深度、浅海深海方式、末自导工作方式、采用线导或尾流自导及声自导工作方式、搜索和再搜索方式、触发或非触发、自导开启时间、安全距离等,其他参数可在发射后通过
导线控制。
鱼雷的引导
发射线导鱼雷后,潜艇或水面舰艇鱼雷攻击控制人员要对鱼雷进行引导,以便引导鱼雷导向攻击目标。潜艇或水面舰艇对鱼雷进行引导时,鱼雷攻击控制人员根据火控现实台上显示的目标、鱼雷和本舰艇三者的航迹、态势及弹道参数,决定采用以下引导方法:一、提前角法:按测得的目标运动要素实时计算鱼雷的提前角,直至鱼雷自导发现目标并转换为末自导搜索为止。这种射击方法特别适合在目标定速直航,并且已知目标的方位、距离、航向和航速的情况下使用。二、三点引导法:控制
鱼雷保持在发射舰艇和目标的连线上,直至鱼雷自导发现目标并转换为末自导搜索为止。因此,这种引导方法是根据每一时刻的目标方位,将鱼雷始终保持在目标、鱼雷和发射舰艇三点的一条方位线上,直至鱼雷接近目标。三、方位航向法:类似于三点引导法,是鱼雷出管后每一时刻沿目标方位线航行,引导鱼雷至目标附近,改由鱼雷末自导操纵。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对付快速机动目标,这是仅知目标方位而无完整和准确的目标运动参数。
直升机由于本身的战术特性和对潜探测定位的方式与潜艇或水面舰艇不一样,因此对
鱼雷的射击阵位、导引方法及作战使用方法也不相同。
注意事项
初始段航向、航深、安全距离和自导开机距离等设定要合适线导鱼雷发射后,须尽快离开发射航舰艇的航向和深度,防止鱼雷因转交设定过大而危及本舰艇的安全,或停留在发射深度而妨碍发射舰艇的战术机动,以及防止因鱼雷辐射噪声而影响
舰艇声纳的正常工作。水面舰艇发射时,鱼雷设定在某一深度以下航行,如A184在25米以下,F17P为12米以下。潜艇发射时,选择鱼雷航深与潜艇航行深度错开。设定
鱼雷的初始安全时间或距离,如“
虎鱼”为23秒,F17P为13秒,SUT可设90、150、300米三档。在此时间或距离内,
引信不供电。设定鱼雷自导开机距离(一般为400-500米),在这个初始自导开机时间之内,自导不能工作,防止因鱼雷故障、设定失误而使鱼雷自导装置捕捉到发射舰艇本身,以保证发射舰艇的安全。
另外,若水面舰艇发射时,
A184鱼雷航深小于25米,则鱼雷将停车自沉;潜艇水下发射时,必须在18、35、90、250、450米这几层之内,超越了初始设定的巡航深度所在的水层,
鱼雷也将停车自沉。“虎鱼”鱼雷若在安全距离内雷速达不到11.3节,则鱼雷也将停车自沉。
限定机动范围和发射管离海底的距离 鱼雷发射出管后将保护
导线的套管(几十米)拉直,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套管中断,部分拖雷后,部分挂在发射管外,以保护导线。此后发射舰艇和鱼雷同时防线。为减小导线拉力,防止导线与舰艇艇体或
螺旋桨摩擦、缠绕,既要限定鱼雷的转向角,避免其从舰首发射后向舰尾旋回,又要避免发射舰艇进行激烈机动,还要求发射管离海底的距离应在30米以上,以防止导线与海底障碍物缠绕。
应急处理
在引导过程中发现攻击目标为己舰时,应立即把
鱼雷导向其他目标或指令鱼雷自沉或自爆。
由于发射舰艇与鱼雷分别携有一个放线装置,使鱼雷发射后,放线装置不断放出
导线。鱼雷高速航行,导线与出线管内壁之间的摩擦很大,再加上附着在导线上的胶着物(安装时将导线
电感线圈粘接起来的物质)也会剥落于出线管内,随着放线长度的增加,胶状物会越来越多地淤积于出线管内,抑制导线放出,以及发射舰艇的不良操纵,可能使导线与艇体或
螺旋桨缠绕等,从而出现导线刮破、出线管阻塞,严重时拉断导线等故障。因此,线导
鱼雷发射前应预设断线或线导系统故障失去导引能力时,鱼雷能按预先设定的断线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如在初始安全距离内设定断线或引导故障处理为停车自沉,安全距离以外设定断线或导引故障处理为停车自沉或保持断线或导引故障前的航向或深度航行,自导装置开机并自动转为自导搜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