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路,2008年
谢菲尔德大学首位获得建筑“设计研究”博士学位(PHD BY
设计),回国后同时坚持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工作,在主持无样建筑工作室之外,为多家学术杂志编委、特约编辑及撰稿人,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并应邀在多所著名大学中举办讲座,设计评图以及授课。
主要简历
2010 建筑表皮与低碳设计高峰论坛学术主持人;
2009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客座设计导师;
2009
日本建筑杂志《A+U》中文版特约客座编辑;
2008 《城市 空间 设计》杂志特邀编委;
2004 《建筑师》杂志8月刊专辑特邀客座编辑;
2004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资格获得;
2004 《新地产》杂志9月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100”收录;
2002 上海20中外建筑师事务所中国作品展及主题研讨会“全球化之下的中国建筑本土性与个体性”策划人﹑前言撰写人﹑主持人;
2001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原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会员资格获得;
2001 建筑网站FAR2000人物专栏特别介绍;
主要学术著作
2011 参数化与被参数化,《城市空间设计》新观察专栏2011/01;
2010 谁展谁览:2009 年度建筑展览点评,《时代建筑》2010/01;
2009 SURFACESCAPE 系列连载,《城市 空间 设计》 2009/02-06;
2009 看不见的景框,《A+U》中文版 2009/02 NO.025;
2009 在那儿,什么超越了建筑,《
时代建筑》2009/01;
2009 重新建构–《
建筑文化研究》“建构”专辑书评,《
建筑学报》2009/12;
2008 当代中国与
建筑学, A2文化周报(
捷克),2008/10;
2008 半透明性与时间影像,《
建筑师》2008/12;
2008 中国式奇观:上海世博中国馆设计竞赛,《时代建筑》2008/02;
2007 瓦园三惑,《
建筑业导报》2007/01;
2007 “此时此地”的现实,《建筑师》2007/05;
2006 距离,《建筑业导报》2006/03;
2006 极度城市,《建筑业导报》2006/05;
2006 THE AHRA 3RD ANNUAL STUDENT RESEARCH SYMPOSIUM(
爱丁堡, UK),会议论文:
“TWO FORMS OF KNOWLEDGE OF
建筑”;
2005 ASIAN MEGA-PROJECTS: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SIA PACIFIC ARCHITECTURE,会议 论文:“SHANGHAI XINTIANDI: HETEROTOPIA, PUBLIC SPACE, OR PRIVATE UTOPIA”, IN ASIAN MEGA-PROJECTS: PROCEEDINGS FOR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SIA PACIFIC
建筑, EDS. DAVID ROCKWOOD AND LI XIANGNING.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5 太多概念(JEREMY TILL),翻译,《建筑师》2005/12;
2004 16公里:在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滑行,《建筑技术与设计》2004/01;
2004 导言:表皮内外,《
建筑师》2004/08;
2004 表皮的历史视野,《建筑师》2004/08;
2004 莱特六记,《文景》2004/01;
2003 开闭之间:明星建筑师与建筑表皮,合作 刘涤宇,《
时代建筑》2003/04;
2003 戏拟:20中外建筑师事务所中国作品展及主题研讨会“全球化之下的中国建筑
本土与个体性”前言;
2002 新天地:一个作为差异地点的极端形式,《时代建筑》2002/05;
2002 多元的现实世界 – 评《4X4新建筑》,《设计新潮》2002/04,总第99期;
2002 伦理与乌托邦:中国当代建筑师的社会职能,《建筑师》2002/10,总第100期;
2001 建筑师
网络工作室,合作 范铁,《A+D建筑与设计》2001/02;
2001 一个联系建筑专业实践与教育的构架(导言及编译),合作
刘士兴 冯仕达,
2001 我们向哪里去?,《时代建筑》2001年特别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