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龙
蜥臀目暴龙科
虐龙(属名:Bistahieversor)是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约7500万年前。化石过去曾被归类于后弯齿龙阿尔伯塔龙属,在2010年被建立为新属。成年虐龙的体型约为8-9米,体重2.5-3.3吨。
形态特征
虐龙的口鼻部上下侧高,显示这并非霸王龙等进阶型暴龙类才有的特征。虐龙具有64颗牙齿。头颅骨的眼睛上方有额外洞孔,被推测是容纳气囊处、减轻头部重量。下颌边有棱脊。
根据虐龙的头部关节,它们的头部作出动作时,可避免关节脱落。虐龙具有以下自近裔特征组合:前颌骨的腭骨突具有分叉的结构。鼻骨的后端具有多余的额骨突。鼻骨后端内侧的额骨突为矛尖形。
泪骨的前突具有发达的气腔化构造。颅顶具有高耸的矢状脊。上孔延伸到鳞骨的外侧面。前额骨非常短。
颚骨具有单一的用于与内部气腔化构造相连通的开孔。隅骨的内侧面有一个脊用于与上隅骨相关节。
隅骨和前关节骨在下颌的后腹侧缘形成了一个腹外侧钩状突。舌下颌孔的腹缘有一个发达的脊。
发现历史
虐龙的化石在1990年至1998年间在新墨西哥州被发现,包括部分头颅骨与骨骼,以及一个完整头颅骨与部分骨骼。这些化石最初被归类于后弯齿龙阿尔伯塔龙属
然而,经过2000年和2010年的研究,古生物学家汤玛斯·卡尔和汤玛斯·威廉森等人认为这些化石应该是暴龙超科的新属,因此建立为新属,模式种是希氏虐龙(Bistahieversor sealeyi)。
虐龙的属名意为“Bistahí的破坏者”,Bistahí来自于纳瓦霍语,意指化石的发现地点,eversor在拉丁文意为破坏者;种名则是以新墨西哥州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Paul Sealey为名。
系统发育位置
虐龙的系统发育位置曾有不同的看法。洛温等人2013年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虐龙属于暴龙科。布鲁萨特等人2016年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虐龙的系统发育位置较洛温等人的结果更为原始,与暴龙亚科和艾伯塔龙亚科构成的单系拥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发现历史
系统发育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