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碑组
刘老碑组
刘老碑组是由谢家荣于1947年命名的一个地层单位,命名地点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北的刘老碑。该组的命名剖面设在寿县店疙瘩至白鹗山一带。
历史沿革
刘老碑组最初由谢家荣于1947年命名为刘老碑系,指的是寿县八公山地区震旦系下部的一系列灰绿色页岩夹杂薄层大理石。这些页岩在李四光的著作《中国地质学》中被称为杏山页岩,但原始命名者和命名地点并不明确。1958年,徐嘉炜将其更名为刘老碑页岩。1960年,杨志坚将原来的刘老碑页岩划分成下刘老碑组和上刘老碑组。1964年,朱兆玲等人将上、下刘老碑组合并为单一的刘老碑组,并分为上、下两个岩段。1977年至1978年间,安徽区调队尝试建立了管家郢组,但因缺乏完整的层型剖面而未能得到广泛认可。自1979年以来,多数研究采用了朱兆玲等人定义的刘老碑组概念。
地质地貌特征
刘老碑组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页岩和薄层泥灰岩,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以紫红色夹带黄绿色的薄-中薄层泥质大理石和紫红色夹带灰绿色的钙质页岩为主,底部则为紫红色和灰白色的中细粒石英砂岩。上段则是黄绿色页岩夹杂薄层细粒石英砂岩(有时含有海绿石),以及钙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质灰岩,随着向上的延伸,灰岩的比例逐渐增加。该组与下覆的八公山组呈连续沉积状态,两者通过整合接触。刘老碑组富含微古植物化石,其中包括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Pseudozonosphaera nucleolata等多种物种。此外,还发现了Chuaria circularis、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等宏观藻类化石。在凤阳县雷家湖和凤台县茅仙洞地区,还发现了叠层石(?)Linella multiblasta。通过对上段黄绿色页岩进行Rb-Sr法等时线分析,得出的年龄值约为840±72百万年。刘老碑组主要分布在安徽凤阳、淮南市、霍丘四十里长山等地,厚度变化范围在685米至837米之间,部分地区甚至超过1000米,总体呈现东厚西薄的趋势。该组的岩性相对稳定,属于大陆架相沉积。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质地貌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