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供,中国民间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又称泰山五供、佛前五供。由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五件器皿成一套,合称五供。五供摆放于宗祠庙宇,祭奠先祖(或信徒供奉神、佛)用来安放香、花、灯、水、果等供品。玉石、铜、锡、瓷、珐琅等各种材质的五供均可见到,大多工艺考究、造型古朴。道教中,也称五供为五献。在拜表、炼度、施食等仪式中都有五供一节。其法乃是将五种献祭品,即香、花、灯、水、果献于神坛之上,道士称:五献皆圆满,奉上众真前,志在求忏悔,亡者早升天。
玉石、铜、锡、瓷、珐琅等各种材质的五供均可见到。五供按照材质分为三种,一种为石五供,设于陵园明楼前,由香炉一、烛台二、花瓶二组成。另一种为青色琉璃五供,置于正殿中,为殿内陈设品,如思陵。再一种为黄色琉璃五供,置于地下宫殿中殿,为地宫陈设品,如定陵。其中锡材质五供为唯一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还有在制作的工艺。铜质五供和玉质都是参考其他非外形组合而成。
但早期
道教斋醮仪式甚简,并无献祭的记载。宋代道士
白玉蟾称:“古者,交神之道,诚敬为先。后之诚敬不足乃备物以为仪。苟使将诚,果能备物,犹可言哉。物且未备渎莫甚焉。”
科仪中对于神坛献祭之物的要求,历代因时因地有异。其原则,一是献祭要量力而行。据明
朱权《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凡建醮须是量力所为,富则备物,贫则随宜。所市醮需,毋用非义之财及与人争较价直之物。及力有余而苟且营办,力不及而勉强经营者,皆为不诚,难于感格。”二是祭品须精致洁净。
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称:“时新果实,切宜精洁。
旧仪建斋则逐日易之,不用石榴、
甘蔗之类及秽泥之物,枝上净果为佳。
雅威三宝前列茶汤果实供养如法,六幕并将吏神祇前备斋馔净食之类供陈之上。及荐献神真,下及道众,饮食并须洁净,不用酥乳、醍醐、酢酪等物,皆为荤。或六畜皮毛爪甲,毋堕饮食中。禁猫犬禽兽之畜污犯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