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瑞(1871年—1941年),是
新界荃湾杨屋村的乡绅,也是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所取录的
生员(秀才)。杨国瑞曾向香港政府提议将
荃湾当时的各个地名统一为“荃湾”,而他也是荃湾公立学校的私塾前身的创立人。杨国瑞更与
上水镇乡绅李仲庄、
元朗区乡绅邓炜堂等人共同创立新界乡议局的前身、代表新界居民的首个合法组织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
杨国瑞毕业于
广东省高等师范学堂,国学精湛。他曾参加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科举考试,取得生员(又作“邑生”、“秀才”)功名,考取秀才后来从事教学,到香港后定居荃湾,成为杨屋村的乡绅。
1922年,教育司署授意杨国瑞设立一所地方性“公学”,由叶锦全借出屋宇以私塾形式开办。该学校后来演变为荃湾公立学校,后来再演变为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中学及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小学。此外,杨国瑞曾在九华径旧村内大水坑旁的曾氏家族学堂养正家塾任教。
1923年,时任香港总督
司徒拔公布《民田建屋补价规例》,将
新界土地分为屋地和农地,而在农地建屋需要补地价。由于政策有损新界乡民的权益,因此乡民群起反对。杨国瑞与
上水镇乡绅李仲庄、
元朗区乡绅邓炜堂等人随后集会商议对策,并推举彭乐三等六人向香港政府交涉,惟无结果。1924年8月24日,新界各地士绅在
大埔文武庙集会,并决定成立
九龙租界维护民产委员会。委员会后来以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的名义注册,成为代表新界居民的首个合法组织。1926年,时任
香港特别行政区总督
金文泰到访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并对其业务表示支持,并建议总会改名为“新界乡议局”,新界乡议局也自此成为香港政府管治新界的主要咨询组织。
杨国瑞曾任
荃湾天后宫协理值事。杨国瑞曾介入处理
全完堂与
荃湾地方乡绅双方在1918年至1919年间的纠纷。他一向对
基督教存有好感,不欲教会与地方乡绅发生冲突,破坏地方社会和谐,遂介入调停,约定双方在全安局举行会议,共商解决办法。1933年,纪念
同治年间荃湾村村民与城门八乡乡民发生的械斗中17个因参与械斗而丧生的荃湾村村民的义勇祠翻新,并由杨国瑞撰文叙述义勇祠的缘起。
杨国瑞于香港沦陷前数月病死,终年70岁。1970年代,香港政府发展荃湾卫星城市,由于杨屋村在发展范围内,因此杨屋村需要迁村。新界民政署于1970年3月6日刊宪公告杨屋村新村前的马路之定名,而该马路即以杨国瑞命名为“国瑞路”,以纪念杨国瑞毕生对
荃湾的服务与贡献。
2020年12月6日,第31届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因疫情采线上举行,“银幕大奖”成绩昨天揭晓,新加坡导演杨国瑞的20分钟华语
短片《
这里不是那里》(Here Is Not There)夺“最佳新加坡短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