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在有着较长办学历史的原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教育系、政法系
历史学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四川理工学院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于2008年6月组建。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70余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35人。学院拥有实验中心1个,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1个,汉字书写能力测试中心1个,有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和应用心理研究所这两个校级科研机构,中国语言文学和心理学是学校重点培育学科。从2012年起,学院开始招收院校研究与教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
学院介绍
人文学院秉承“传道授业,厚积薄发”的传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高远的生命境界、批判与创新的独立思维、宽广而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18人。有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学院聘请名誉院长、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共计12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
学院现有3个系,有
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
历史学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2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近900人。2012年取得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正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
学院拥有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和禅宗诗书画乐研究所、口述史研究所三个特色鲜明的校级科研机构。拥有实验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等多个教辅机构,有广播电视基础技术实验室、媒体制作室、播音与主持实验室、综合技能与创意等多个实验室。学院建设的“
四川轻化工大学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于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综合类)。
近年来,我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00余篇,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项目8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现代汉语”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院教师还在省、市、校各类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中多次获得荣誉奖项。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和浓郁的育人环境营造为抓手,通过落实“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课程实施大纲”和学生“十个一”的养成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三心”、“四能”,促进“五个结合”,持续夯实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近年来,人文学院学生在“快乐
亚洲-亚洲青少年文化艺术展评”中获西南赛区
一等奖,在“中华诵-2011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
四川省软笔类一等奖, “2015年全国大学生原创作品朗读大赛”
三等奖、“四川·首届四川省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第六届“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最佳表演奖、全国首届大学生数码影像
短片大赛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奖项。自2014年起,由优秀校友和企业爱心人士捐资20余万元,设立了“天华奖学金”。毕业生以“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为底蕴,牢记“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川理工校训,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总体就业率超过95%,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
学院将牢记“通过学术的传播、创新与应用,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大学使命,坚守“育人为本、社会担当、学术自由”的基本观念,以有特色高水平人文学院建设为目标,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依章治院为保障,以绩效改革和强化管理为抓手,在团队建设与内涵提升上做文章,在特色与质量上下功夫,全力创建特色鲜明的人文学院,全面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凝聚共识 ,主动作为,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文学院而努力奋斗。
组织机构
行政单位
人文学院行政办公室
人文学院教学办公室
人文学院学生工作(团总支)办公室
人文学院实验中心
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系所介绍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学系、历史学系等三个基本教学单位,设公共教研室和国学教研室两个基础教学单位,办有
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历史学三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两个学科门类和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三个一级学科。
文学与新闻系
(现 中文系 新闻传播系)
文学与新闻系(原中文系,后又分别改为中文系和新闻传播系)是我院办学历史较长、综合实力较强的一个系,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人数的 4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教师总人数的62%。本系有“
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两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新闻系的教学和科研并重,本系的“
汉语言文字学”是院级重点建设学科,“现代汉语”课是全省高校中唯一一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的“现代汉语”课;已故著名教授
冯志纯主编的《
现代汉语》被教育部列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坚持教材建设,打造精品课程”的教改课题获2006年学院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省教育教学成果
三等奖;“古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被评为
四川轻化工大学重点建设课程。
文学与新闻系多年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形成了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系风。
文学与新闻系长期来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力求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开拓学生的心胸视野,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既注重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继续学习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打造成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毕业生已遍布全国各地,涉及教育、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新闻等许多领域,不少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教育与心理系
教育与心理系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团队,既承担着全院公共心理学、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又面向全院学生开展
心理咨询服务。现开设有
应用心理学和学前教育两个本科专业。本系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协作、勤奋务实、锐意进取的教职工队伍,其中教师26人,教授2人,副教授 5人,讲师14人,硕士研究生 17人,在读博士2人。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 150 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 8 部。本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心理实验室中设有心理准备实验室、
多媒体开放心理实验室、普通心理学实验室、认知能力测评实验室、心理仪器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多功能行为观察室,为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培养操作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建有资料丰富的系级资料室;建立了7个校外实习基地,涵盖了监狱、消防、学校等领域,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丰富广阔的空间。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培养应用型人才。
历史学系的前身是原自贡师专政史系,办学历史较长、综合实力较强;历史系8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历,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名,在站博士后2名。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
教研室长期以来坚持严谨、敬业、和谐、效率;重视教书育人,利用课堂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力求使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以及较高的
社会主义道德水平,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2012级
历史学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突破20% ,2013级历史学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25% ,2014级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超过35% 。坚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国近代史”被评为
四川轻化工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主编或参编了《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等教材。
历史学系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以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近年来,历史系老师申报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胡门祥博士的《中国近代条约执行问题研究》,
曾凡英教授的《曾仰丰与抗战时期川盐增产赶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黄宗凯副教授的《宋育仁经学著作整理研究》,杨勇博士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关系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及对策研究》)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杨勇博士的《巴基斯坦民族问题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