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庚对“桑梓掌故,如数家珍”,故仿《
洛阳名园记》之体例,于
咸丰十年(1860)写成了《园亭记》一书,记述了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的河下园亭65处。一、李元庚写作《园亭记》的缘由淮安河下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发达,加上“湖山之胜,播闻海内”,所以,当时四方知名人士,都来到河下,与河下文化名人饮酒吟诗,共同切磋琴、棋、书、画等技艺,访古探奇,流连忘返。 “河下园亭”的主人大都进城或逃往外地,
捻军撤离时,河下遇“劫火”,园亭、“房屋十存二三”,从此,河下失去了昔日的繁华,许多园亭古迹,池台廊化为瓦砾废墟,面目全非,不可辨认,来河下寻幽吊古之人,往往是徘徊不知所往。
李元庚对“桑梓掌故,如数家珍”,故仿《
洛阳名园记》之体例,于
咸丰十年(1860)写成了《园亭记》一书,记述了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的河下园亭65处。
淮安河下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发达,加上“湖山之胜,播闻海内”,所以,当时四方知名人士,都来到河下,与河下文化名人饮酒吟诗,共同切磋琴、棋、书、画等技艺,访古探奇,流连忘返。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
纲盐改票,苏北沿海所产的盐不再运到河下批验收税,河下的主要商业——盐业之利失去了,到了咸丰年间,
黄河改道由
山东省入海,
淮安市又失去了黄河运输之利;到清后期,津浦、
陇海铁路又建成,从此,河下日趋衰败。1860年,
捻军相继攻陷桃园(
泗阳县)、清河(淮阴市),并攻打
淮城镇未下,河下曾被捻军占领。“河下园亭”的主人大都进城或逃往外地,捻军撤离时,河下遇“劫火”,园亭、“房屋十存二三”,从此,河下失去了昔日的繁华,许多园亭古迹,池台廊榭化为瓦砾废墟,面目全非,不可辨认,来河下寻幽吊古之人,往往是徘徊不知所往。此时李元庚“宦游武林(
杭州市)”归来,与友人话及“桑梓旧事”,目睹眼前一切,感慨万分。出于要把先人“风流余韵”流传下来的目的,李元庚对昔日的所见所闻,认真考辨、核实,广泛搜集资料,走访镇上老人,征求乡绅名士的意见,写成了《园亭记》一书,以寄托怀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