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是一种以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借助于现代媒介如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现象。它倾向于通过浅薄空洞的内容、粗鄙搞怪的表现形式以及戏剧化的滥情表演,旨在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并提供快感。
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与媒体的竞争密切相关。在资本控制下的信息全球化进程中,媒体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往往会采用娱乐化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此外,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推进,信息的相关性有所降低,而娱乐作为一种能够与大众建立一定关联性的传播内容,成为了媒体的重要选择。
首先,媒体在市场化竞争的压力下,往往会选择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包括那些品味不高或格调较低的需求。例如,各地电视台掀起的“选秀造星”热潮,不仅助长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观念,也对“追星族”的狂热行为给予了正面评价。其次,媒体对收视率和发行量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一些新闻策划的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策划”这一原本用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避免盲目性的手段,却被某些媒体用来进行商业操作。他们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导演参与和对娱乐节目的低俗炒作,达到了追求高收视率和高发行量的目的。最后,面对媒体节目日益泛娱乐化和泛
低俗化的趋势,现有的传媒管理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套能够保障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自律和他律,以期在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
泛娱乐化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历史上,优秀的知识分子肩负着知识传承和道德教化的使命,同时也扮演着引导社会人文精神的角色。然而,在当今时代,这种声音似乎越来越微弱。事实上,正是由于与精英知识分子的紧密联系,新闻媒体才得以展现出其独立性和正义感。一个由优秀知识分子主导的媒体,才能够远离媚俗,保持正气和尊严,从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尽管泛娱乐化现象存在着争议,但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媒体的泛娱乐化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对受众合理要求的积极回应。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媒体的泛娱乐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学者
葛红兵认为,泛娱乐化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相反,一个充满自由和欢乐的社会显然更受欢迎。其次,媒体的泛娱乐化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结果。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泛娱乐化趋势,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然而,泛娱乐化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
赵雅文教授在其研究中指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主要危害体现在三个方面:降低受众的文化品位、减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具体来说,泛娱乐化的媒体可能会削弱受众的判断能力和审美标准,使其难以分辨高雅与低俗。同时,将严肃话题娱乐化处理可能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扭曲价值观。大众传媒应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