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机关刊物,《斗争》曾经有过三个版本——苏区版、西北版、
上海市版,即1933年2月4日创刊于江西瑞金,红军和中央机关撤离中央苏区前夕停刊(共出版73期)的《斗争》苏区版;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同年11月21日恢复续刊(第74期),到1937年3月19日出至第127期终刊的《斗争》
西北版;临时中央1932年1月21日创刊于上海、1935年7月5日终刊的《斗争》上海版。1933年春,临时中央迁往中央苏区后,为了麻痹敌人,由上海中央局及上海临时中央局假托中央名义继续在上海出版《斗争》的上海版,新闻史料界介绍比较少而鲜为人知。
《斗争》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报刊史上,《斗争》曾经有过三个版本,即1933年2月4日创刊于
瑞金市,红军和中央机关撤离中央苏区前夕停刊(共出版73期)的《斗争》苏区版,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同年11月21日恢复续刊(第74期),到1937年3月19日出至第127期终刊的《斗争》西北版,及此前中共临时中央于1932年1月21日创刊于
上海市,后来中央局被迫从上海迁入瑞金后不久停刊的《斗争》,我们称其为《斗争》的上海版。其中《斗争》的上海版,新闻史料界介绍比较少而鲜为人知。
《斗争》(苏区版),1933年2月4日创刊于
瑞金市。该刊是由当时苏区中央局主办的《
实话》和《党的建设》两刊合并改名而成,16开本旬刊,铅印,重要文章用4号宋体字。一般每期16页,有时20页,最多的第24期有32页,最少的一期12页。该刊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都能按时出版,即使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最紧张时,仍坚持出版。《斗争》苏区版的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少共中央等的重要决议、指示、政策条例和主要领导人的报告;
共产主义国际有关的决议、总结和重要报告以及苏区党、政、军,苏区工运、青运、妇运等方面的文章。许多中共领导人如张闻天、李维汉、博古、刘少奇、杨尚昆、陈云等都曾为该刊撰写文章,其中刘少奇的《论国家工厂的管理》,可能是中共最早提出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一篇重要文献。张闻天为该刊负责人,杨尚昆也曾做过编辑工作。
《斗争》苏区版的出版时期,正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统治中国共产党的时期,反“罗明路线”,无论在
福建省还是在
江西省,矛头都是指向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所以毛泽东当时在《斗争》上没有发表过有关路线斗争的文章,而着重在进行农村调查,先后有《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兴国
长冈乡调查》和《上杭才溪乡调查》等重要文章发表在《斗争》上,为我党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斗争》苏区版在传达中共中央政策,提高党内政治理论水平,宣传
共产主义,总结苏维埃政权和经济建设经验,动员人民力量反抗敌人的军事围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舆论作用。
《斗争》(西北版)。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复刊了因长征而中断了的《斗争》。同年11月21日出版了复刊的第一期(74期),版式改为32开本,用当地的草纸油印,周刊,先作为中共西北局的机关刊物,自103期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物的内容基本上与此前相同,但是由于形势和时局的影响,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关于统一战线方面的文章比苏区版时有较多增加,介绍
苏联情况的文章,仍占有相当的比重,而有关共产国际的文献相对减少了。在这个时期为《斗争》写稿最多的有张闻天、凯丰、吴亮平、博古、罗迈等人,刘少奇也曾在该刊发表了《抗日反蒋与广泛的统一战线》。《斗争》(西北版)出版至1937年3月19日第127期时终刊。
《斗争》(
上海市版)。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时曾创办有《斗争》,过去党史界、文化界和新闻出版界都很少提到,所以许多人都不了解而鲜为人知。据笔者查阅《中国报刊辞典》介绍:该刊于1932年1月21日创刊,其前身为《红旗周报附刊》,32开油印本。1933年春,临时中央迁往中央苏区后,为了麻痹敌人,由上海中央局及上海临时中央局假托中央名义继续在上海出版。该刊主要刊载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文件,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的有关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各条战线的斗争情况。1935年7月5日终刊,共出版了79期。现藏中央档案馆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