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翅希鹛
雀形目鹟科动物
蓝翅希鹛(学名:Minla cyanouroptera),是林鹛科、希鹛属的鸟类。该鸟为小型鸟类,体长约13-16厘米,两性相似,头具羽冠;头顶灰褐色,具黑色和淡蓝色条纹;眉纹和眼周白色;上体及尾上覆羽赭褐色;尾羽上面暗灰色具蓝色边缘,外侧尾羽边缘黑色。颏至上胸灰色沾淡葡萄酒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下面白色,羽缘黑色。该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蓝翅希鹛额至枕为蓝灰色,具细的黑色羽轴纹;背、腰、尾上覆羽棕黄色;眼先、眼圈、眉纹白色,白色眉纹之上还有一条伴行的黑色眉纹;颏至胸为灰色;腹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胁赭褐色;翼圆形,初级飞羽10枚,飞羽式3\u003e4\u003e5\u003e6\u003e7\u003e8\u003e9\u003e10\u003e2\u003e1。第2-7枚初级飞羽具有切迹。飞羽外蓝色,内翈灰褐色;次级飞羽外翈边缘灰白色,染淡紫色,内翈灰褐色;最内侧飞羽外翈淡赭色,内翈棕褐色,边缘为白色;大覆羽、小翼羽同背色;翼下覆羽为白色;圆形尾,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外翈蓝色,内翈灰褐色;
蓝翅希鹛雌鸟头顶灰白色,上体草黄色,下体赭褐色,白色眉纹不显而黑色眉纹醒目。其余与雄鸟相似。
蓝翅希鹛嘴纤细,基部稍宽,嘴峰稍曲,黑褐色,下嘴基部黄褐色。口须4枚,黑色。无鼻须。离形足,跗、趾、爪淡褐色,跗蹠被靴状鳞。虹膜褐色。
体重♂15-25g,♀14-28g;体长♂134-165mm,♀134-160mm;嘴峰♂11-14mm,♀11-13mm;翅♂61-70mm,♀58-65mm;尾♂68-76mm,♀64-75mm;跗蹠♂21-25mm,♀20-25mm(西南亚种)。平均体重约为17.4克。
栖息环境
蓝翅希鹛主要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海拔600-24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中,尤以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较常见。栖息地还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和耕地。
生活习性
蓝翅希鹛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和红嘴相思鸟、鹛集成小群。多在乔木或矮树上枝叶间、也在林下灌木丛和竹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常频繁地在树枝间飞来飞去或在枝头跳跃,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叫声为响亮的长双声哨音。主要以白腊虫、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分布范围
蓝翅希鹛在中国以内分布于四川省中部峨眉山市雅安市、东南部南川区、南部宜宾、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南部盐源县会东县贵州省西南部兴义市云南省西部碧江区泸水市腾冲市盈江县龙陵县芒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凤庆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永德县、镇康、耿马、西南部沧源、澜沧、西盟、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江城、绿春、元阳、东南部马关、东部师宗、中部昆明、镇源、新平、景东、寻甸,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西南部和湖南省南部及海南岛等地。
蓝翅希鹛在中国以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马来半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亚种分化
蓝翅希鹛共有8个亚种,其中7个已确认。亚种包括:
繁殖方式
蓝翅希鹛的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林下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根、苔藓植物、树叶等材料构成,内垫细草和根。每窝产卵通常3-4枚,卵的大小为18mm×14mm。
种群现状
蓝翅希鹛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由于持续的栖息地破坏和分裂,导致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蓝翅希鹛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亚种分化
繁殖方式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