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
一组慢性或复发性上腹疼痛或不适的症状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一组表现在上腹的临床症候群,包括持续性或复发性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属中医学伤食痞满胃病范畴。
导致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其主要有: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增加和胃、十二指肠对扩张、酸、其他腔内刺激的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消化不良根据病因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机能性消化不良。根据罗马W标准,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可诊断为消化不良: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症状;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消化不良的治疗旨在缓解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消化不良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经验性治疗。药物治疗采用适度抑制胃酸、促胃肠动力药、助消化药和中成药治疗等,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等疗法。消化不良需要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各种器质性疾病、药物引起的上消化道症状等鉴别。
消化不良为慢性病程,预后良好,长期随访发现尽管某个时时期内症状可能缓解,但相当多患者的症状会长期存在,仅1/3患者的症状可自行消失。
分类
根据病因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机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器质性消化不良
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等器官的疾病、药物及某种因素导致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患者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而生化学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
病因
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多种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
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u003e10%。中国武汉地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无警报征象的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中78.5%为机能性消化不良。一项纳入3004~3965例消化不良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即使存在警报征象,约80%的消化不良患者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也无明显异常。中国上海地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中69%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胀痛、中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缺乏、恶心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许多病人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中上腹痛为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元规律性,部分病人表现为中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不少病人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诊断
诊断程序
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病人有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因难、腹部肿块、黄瘟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全面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元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W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可诊断为消化不良:1、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症状;2、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
鉴别诊断
消化不良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各种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各种肝、胆、膜疾病;由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症状,如糖尿病肾脏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和精神神经性疾病等;药物引起的上消化道症状,如服用非国体类抗炎药;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和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应注意,不少消化不良病人常同时有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并存,临床上称之为症状重叠。
治疗
消化不良的治疗旨在缓解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帮助病人认识和理解病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病人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参加运动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
西医药治疗
消化不良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中医药治疗
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中成药。1、气滞胃痛颗粒: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气犯胃。2、香砂六君子丸:益气健脾,化痰和胃,用于脾胃虚弱。3、补中益气丸:健脾益气,用于脾气亏虚之胃痞闷、饮食不消。4、理中丸:温中散寒健胃,用于中焦虚寒、消化不良、纳呆食少。
其他疗法
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其他疗法。针灸对胃肠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实证取足三里天枢穴、中胱、内关期门穴阳陵泉等,毫针刺,泻法。虚证取脾俞胃俞、中胱、内关、足三里、气海穴等,毫针刺,补法。
预防
应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防止外邪侵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食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和稳定,防止过度精神刺激。
预后
消化不良为慢性病程,预后良好,长期随访发现尽管某个时时期内症状可能缓解,但相当多患者的症状会长期存在,仅1/3患者的症状可自行消失。但精神不稳定的患者可能出现行为异常或躯体化反应,影响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有30%患者数年后具有典型的肠易激综合征表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分类
器质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因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
诊断程序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西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
其他疗法
预防
预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