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为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获得分子生物学
学士。1993年和1996年在同系两次提前毕业分别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
曾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结构生物学实验室(1996.7.-1997.5)、爱默蕾大学(Emory University)医学院生物化学系(1997.5-1998.1)和
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化学系(1998.1-1999.12)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接受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招聘回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授。2002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人物经历
2014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育与科研经历
研究方向
从事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为核心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测定了
甲烷微生物单
甲基胺甲基转移酶、氧感应蛋白FixL、细菌去
甲酰化酶、
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
转录因子VP16、DNA聚合酶β等十余种
蛋白质及其与DNA、
配体或抑制剂的
配位化合物共计20多个
晶体结构,在分子水平上对其作用机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发现并揭示了由终止密码子UAG编码的新型氨基酸结构并命名为Pyrrolysine,发现了与经典方式不同的新的氧感应机制,展示了5种新型蛋白质折叠类型。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
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多项科研课题,主要从事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结构基因组学、抗菌药物设计相关的靶蛋白结构与功能、
芳香族化合物分解酶的
催化机理与蛋白质工程等研究。
目前课题组主要集中在
蛋白质翻译起始、生物膜转运等相关的蛋白质复合体和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建立了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的表达纯化体系,形成了相关功能研究的稳定合作伙伴。在
真核生物翻译起始
配位化合物及其与
核糖体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共解析其中四个真核翻译起始因子亚基的
晶体结构,表达纯化了eIF3和mini-MFC两种复合体,纯化了酵母核糖体并完成了亚基拆分,为后续解析起始复合体的三维结构和研究起始复合体与核糖体的相互作用打下了基础。根据生物膜转运的功能研究,筛选并大量可溶表达出22种膜转运相关的人源未知结构蛋白,完成了TRAPP复合体中synbindin蛋白的晶体结构和NMR结构,研究了其与syndecan的相互作用。表达纯化出三种人源膜蛋白,其中一种已获得微晶。另外我们还完成了一些酶催化机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学术成绩
在《
科学》、《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世界著名科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250多次,受到包括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多位国际著名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研究论文
B Hao, W Gong, TK Ferguson, CM James, JA Krzycki, \u0026 M K Chan (2002). A new UAG-encoded residue in the structure of a methanogen methyltransferase. Science, 296 (5572), 1462-1466.
J Arndt, W Gong, X Zhong, Z Lin, M Tsai C Paxson, M Tsai \u0026 M Chan (2001). Structure of the
脱氧核糖核酸 polymerase beta / DNA template-primer / Cr (III)-dTMPPCP ternary complex -- an intermediate in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replication. Biochemistry, 40(18), 5368-5375.
W Gong, B Hao \u0026 M Chan (2000). New mechanistic insights from structural studies of the
氧sensing domain of
慢生根瘤菌属 japonicumFixL. Biochemistry, 39(14), 3955-3962.
Y Liu, W Gong, C C Huang, W Herr, X Cheng (1999).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nserved core of the herpes simplex
病毒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protein VP16. Genes \u0026
dev 13(13), 1692-70.
B Hao, W Gong, P Ravi, Y Hu, D Pei \u0026 M Chan (1999). Structure basis for the
设计 of antibiotics targeting peptide deformylase. Biochemistry, 38(15), 4712-4719.
W Gong, B Hao, S Sheref, G Gonzalez, M Gonzalez \u0026 M Chan (1998). Structure of a biological
氧 sensor, a new mechanism for heme induc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26), 15177-82.
W Gong, X Zhu, M Teng \u0026 L Niu (1998). Primary sequence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cutolysin A, a three-disulfide hemorrhagic toxin from the snake venom of Agkistrodon acutus. J.
摩尔 Biol., 283(3), 657-668.
W Gong, M O'gara, R Blumenthal \u0026 X Cheng (1997). Structure of PVUII
脱氧核糖核酸 (
胞嘧啶 N4) methyltransferase, an
Example of domain permutation and protein fold assignment. Nucleic Acids Res., 25(14), 2702-2715.
M Chan, W Gong, P Rajagopalan, B Hao, C Tsai \u0026 D Pei (1997).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埃希氏菌属 coli peptide deformylase. Biochemistry, 36(45), 13904-1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