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海
月海
雨海是一个巨大的月海,位于月球正面,直径达1123千米,面积达830000平方千米,形状是不规则的。
基本介绍
雨海(拉丁语:Mare Imbrium)是月球的一个巨大月海,直径为1123千米,面积为830000 平方千米,附近为虹湾及眉月湾。在月海中,直径1145千米的雨海是仅次于风暴洋月海大小,并且它是与撞击盆地相关的最大的月海。它也是一个质量瘤,是月球上的异常引力区域之一。紫金山天文台厘定了地质年龄。确定了虹湾盆地的形成年龄为3.8 Ga,从而支持了雨海盆地形成年龄为3.85 Ga的观点。
雨海比中国青海省的面积稍大一点。在22个月海中,面积仅次于风暴洋,居第二位。它和风暴洋、澄海区静海区、云海、神酒海和知海构成月海带。
形成原因
雨海形成于39亿年前的雨海事件。巨大的陨石(或小行星)撞击月面形成雨海盆地的碰撞事件。它的影响范围极大,波及半个月球,形成的雨海盆地为月面上第二大月海盆地,直径达1123千米。在月球演化历史中,雨海事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事件。
据推测,雨海是由直径约10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月面形成的。陨击溅射出的物质达到雨海前沿500千米以外,由冲击抛出物堆积而成的岩石称为弗拉摩洛建造。阿波罗14号登月舱着陆点正好位于弗拉摩洛建造上,采集的岩石样品几乎全部为复杂的角砾岩,它具有明显的冲击和热效应特征,这对雨海盆地的陨石(或小行星)撞击成因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休迈克(EMShoemaker)1964年对雨海形成过程作了如下说明:
①月球形成早期,雨海盆地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几个巨大的月坑之一;
②在雨海盆地周围引起山崩,进一步扩大了月海盆地的范围;
熔岩大量涌出,掩盖了月海盆地;
④月海熔岩表面再受陨石的撞击,又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月坑,逐渐形成现今的景观。
地形地貌
雨海是无水的,“海”这个字来源于早期的观察者,发现到月面有部分地区较暗。而在当时无法清晰观察到月球表面的情况下,观察者们按照其对地球的认识,猜测该地区为海洋,因而其反光度比其他地方较低。相对地,其他比较光亮的地方也就被称之为月陆了。此外,还有被称为“湖”的“月湖”;被称为“湾”的“月湾”;被称为“沼”的“月沼”。
雨海从地形的角度看是封闭的圆环形,它被群山环抱,是一个典型的盆地结构。它的东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东边有高加索山脉亚平宁山脉;南面有喀尔巴阡山脉;西部虽然与风暴洋月海连成一片,但是有较小的前驱山脉;西北方有朱拉山脉;正北有直列山脉和泰纳里夫山;在东部海中有斯皮兹柏金西斯山脉。目前已知整个月球上共有15条山脉,而雨海周围就有9条。
雨海和它周围的地势构成了一个整体。这里的地势会使人有错综复杂之感。弗雷斯纳尔海角将隔开雨海和澄海区的大山脉拦腰割断,北段就是高加索山脉,南段就是亚平宁山脉,从而使雨海和澄海相通。雄伟的亚平宁山脉长640公里,是月球上最大的山脉。向着雨海的一侧坡度陡急,形成悬崖峭壁,高出雨海3000多米,而向外一侧则比较平缓。
紫金山天文台绘制了详细的雨海地质图。该地质图内容丰富,包含了详细的玄武岩地层单元、月溪、火山口、月脊、断裂、玄武岩流锋面等。与过去基于光谱色调划分的地质图相比,该地质图结合了地形数据和热辐射数据,划分更为准确。不同期次的晚期玄武岩色调一样,基于光谱色调的传统地层划分方法将他们划分为同一地层,利用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和热辐射数据清晰显示不同地层的玄武岩流动锋面。地质图也标记出共计38条月溪,比过去的月溪数据库多出22条。根据玄武岩流动锋面是否清晰可见,将持续时间最长的爱拉托迅纪玄武岩细分为上爱拉托迅纪(UEm)和下爱拉托迅纪(LEm),并确定了划分时间为2.3Ga。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形成原因
地形地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