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采庵(1904-1991),原名建白,出生于沙湾
紫坭村,是一位著名的南粤诗人。他在广东大学毕业后,曾在多地担任教职,并在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担任校长。50年代初迁至
广州市,在印刷厂工作。张采庵以其教育事业和诗词研究而闻名,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赞誉。
张采庵的职业生涯始于教师,他曾先后在庚戌中学、
广东仲元中学以及港澳地区任教。抗战结束后,他返回故乡并成为紫坭小学的校长。1950年代初期,他搬迁至广州市,在一家印刷厂担任
校对员。
张采庵不仅热爱教学,更致力于诗词的研究和创作。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受到
唐朝和宋代文学的影响,且注重格律和用词的选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
广州战役期间,他避难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并与当地的文化名人交流切磋。他的《白燕赋》在香港乃至海外都享有盛誉,因此被尊称为“张白燕”。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爱国情怀的作品,如《秋燕六章》,这些作品引起了广泛共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采庵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他认为诗歌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他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表示赞赏,如
氢弹试验的成功和
人造卫星的发射,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张采庵的诗作和人格魅力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他与其他四位诗人
合作出版了《岭南五家诗词钞》,并与他人共同编写了多部诗集,包括《南雅》、《京粤诗词选》、《梅月楼诗钞》和《春树人家诗简》。他还精通戏剧创作,其中《司马题桥》广受欢迎。他的学生中有周燕婷(小梅窗)等人。
“文化大革命”之后,张采庵曾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包括广州荔苑诗社社长、
荔湾区政协诗书画室副主任、
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中华诗词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楹联学会副会长、广州诗社副社长以及翁山诗社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