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是《圣经》旧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4章。记载了
波阿斯与路得的相遇、拿俄米的计划、至近亲属的卸责、波阿斯的爱心、大卫的家谱等。
正如很多旧约圣经的叙事文一样:路得记的作者是隐名的,全书没有一处提示作者是谁。他勒目记录了一个传统,指路得记是
撒母耳所作。四7解释了一个早以被遗忘的古代习俗,表明事件与写作本书之间,一定有一段颇长的时距。学者对本书日期的意见,从王国早期至被掳归回都有,显然是很不一致。若参照其中最有力的证论,似乎最理想的假设应是被掳之前的时代:若要更进一步定出日期,就没有什么确实的标准,但王国时代的某段时期(十至七世纪)似乎最为合理。
本书并没有明言神直接的作为,但在短短四章中“耶和华”这名称共出十八次之多,显示神关心属神之人的生活,如置诸眼前,无论是
波阿斯与路得的相遇、拿俄米的计划、至近亲属的卸责等,神都一一掌管带领。虽然 让旱灾和悲伤临到人,但使不育的有后,并且赏赐那些信靠的人。
波阿斯虽有力量代拿俄米赎回田产。但他不是至近的亲属,原本毋须尽此义务。他愿意这样做,实在是出自爱心。这正好表达出本书救赎的主题。事实上,书末的家谱显然是伏笔,要指出将来的救主是从波阿斯一脉而出。
路得的公公、丈夫和丈夫的哥哥都相继去世,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决定从摩押回到
犹大王国,拿俄米让两个儿媳各自回家,儿媳俄珥巴回家了,路得则舍不得离开,并请求母亲不要催促,说“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拿俄米便带着路得回到
伯利恒,并改名为玛拉,是苦的意思。那正是动手割
大麦的时候。
路得去田间拾取麦穗,正好遇见
波阿斯回来,在问过路得的事情后,对路得说请她常与自己的使女在一起,可以跟着仆人收割。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请路得吃饼,并让仆人不可呵斥她。路得将事情也告诉了婆婆,婆婆让她常与使女一起,不要被看见去别人田地。
路得的婆婆让路得晚上躺在波阿斯的床边,路得照做了,波阿斯发现后便说自己会为他尽亲属的本分。天亮后,又给路得六簸箕
大麦,路得回家后,婆婆让她只管等待。
波阿斯从城的长老选了十个人,那个与路得家关系更亲密的人愿意赎地,却不愿意娶路得,便放弃了,于是波阿斯便说自己愿意娶路得。之后路得生了一个男孩。
路得记强调神在日常事件中工作,这一点与旧约大部份经卷不同。在路得记之中,没有先知说“耶和华如此说”:神的作为只匿藏在普通的事件之后。作者突出了神眷顾世人的一个独特的层面一一眷顾的隐藏性。他把神的带领收藏在人日常的活动之内,因为他相信神的带领本身是隐藏的。当然,不单单是路得记有这种绝对但隐藏的因果思想:大卫的宫廷史(撒下九至二十)、
约瑟的故事(创三十七,三十九至五十)及其他经文,同样也强调神全面及不断地控制世事——不是靠超自然的神怪方法,而是透过不能测透的自然事件以及人生各种际遇,来带领他的子民。有时,神会直接介入人的处境中完成救赎计划:但路得记之中,神的作为是隐晦的,它隐藏在平凡人的平凡事之中。各人的生活是在他们的社会之中流动,鲜有超然的因素加插其间:因为他们都相信神在背后带领,他们的家庭得以保存,名字不致在
以色列中涂抹——这平凡的小事绝不平凡:因此,以色列才有伟大的君王大卫,世人才有比大卫更伟大的大卫之子。
在这出戏剧里,所有主要人物都对耶和华表现信心,他们都“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希伯来书11:39)拿俄米深深信赖耶和华的慈爱。(路得记1:8;2:20)路得则甘心乐意地离开自己的家乡以求敬拜耶和华;她证明自己是个忠贞、顺从、甘心的工人。
波阿斯体会耶和华的律法,因此谦卑地同意遵行耶和华的旨意;同时由于对拿俄米和勤劳的路得之爱,他甘愿履行婚姻上的购赎权。
耶和华所作的婚姻安排在这个事例上以购赎的方式得以体现。他是
波阿斯和路得的婚姻的安排者,祝福这宗婚姻,借此使那导至大卫的家系不致中断而一直延续到更大的大卫——耶稣基督。他为了以合法的方式产生弥赛亚所表现的细心关注可以强化信念,使基督徒怀着信心盼望与王国有关的应许获得实现。这种细心的关注也应该激励基督徒在今日专注属灵的事,深信可以从‘投靠在其翅膀下’的上帝获得十足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