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虫属于
囊虾总目下的
涟虫目,是一种小型海洋生物。通常体长在2-10毫米之间,但在北极地区的大针涟虫可以达到30毫米以上。涟虫不仅是多种经济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而且在全球各个海域都有广泛分布。
涟虫体型延长,大致呈现虾形,头胸部相对粗壮,腹部则较为纤细,呈现出链状形态。头部与胸部的前3节或4节融合在一起,背部覆盖着较小的头胸甲。胸部具有5或4个自由体节,腹部则包含6或7节,尾节有时会缺失。头胸甲两侧紧密包围着头胸部,其前缘、两侧缘以及头部腹面前缘与胸部腹甲两侧缘及附肢基部完全愈合,形成了封闭的鳃室。前侧缘向前突出,形成假额角,常常超越额缘前端。复眼没有柄,相互结合,位于背面前端的中央位置。自由胸节短而宽阔,腹部体节之间的关节能够向背腹两个方向转动,类似于
蝎子的形状。许多种类的尾节已经完全退化,如果存在尾节,那么它的末端通常比较狭窄并带有小侧刺。第一对触角的柄部短小,分为3节,鞭部仅有几个小节,可能是单枝或双枝。第二对触角非常强壮,柄部粗壮且单一,没有鳞片,触鞭在
雄性个体中较长,有时甚至超过身体长度;而在
雌性个体中则相对较短,只有4、5节。某些种类如丽涟虫,雄性的第二对触角特化成执握器,在交配过程中用于抓住雌性。大颚的切齿突与
臼齿突之间有一个带有小齿的活动片,但是没有触须。第一对和第二对小颚的构造相对简单。第一对
颚足发育良好,宽大且坚固,向外侧后方延伸,上面附有多片鳃叶,一直延伸到鳃室内,这是为了适应潜伏在泥沙底部的生活方式。第二对和第三对颚足通常具有外肢,雌性个体的第三对颚足和第一对、第二对步足基部有扩大的复卵板,这些构成了育卵囊。腹肢的构造简单小巧,双枝型,
原肢有2节,
内肢有2节,外肢有1节。
雌性个体完全失去了附肢(泳肢),尾肢狭长,也是双枝型,原肢是一根细长的柄,内肢有1-3节,外肢有1节,不具备游泳的功能。
涟虫是典型的海生动物,其生活范围涵盖了从
潮间带到大洋深处的各种环境。尽管偶尔会在潮间带出现,但更多地是在沿海浅水区被发现,而在深海区域的数量最多。通过对其消化道内食物成分的分析得知,涟虫的后期
美国白灯蛾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其中硅藻类是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具体来说,细长涟虫的主要食物包括星脐圆筛藻、未知的圆筛藻和辐射圆筛藻;三叶针尾涟虫则偏好舟形藻和新月菱形藻;而驼背涟虫则更喜欢辐射圆筛藻。
涟虫在全球各大洋的所有海域都有分布,是许多经济鱼类的重要天然食物资源。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知的涟虫种类大约有8科102属,共计约800种。在中国的海域中,也发现了十多个不同的涟虫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