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平,
汉族,出生于1945年2月8日,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现任
廊坊市文联主席、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评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担任《
嫁不出去的姑娘》、《
男妇女主任》等八部影视作品的编剧,创作了《吃饺子》、《夸七爷》、《特殊邀请》等40多个
小品,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
五个一工程奖、
文华奖、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影百花奖等国家级大奖,一度被称为“赵德平现象”。
人物介绍
赵德平,是一个谦虚、朴实的农民,更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多年来,他一直奋斗在
曲艺战线的前沿,更不忘养育他的父老乡亲。为家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65年,赵德平被选入县文化馆,从事群艺创作。1974年,他被调到县文工团(评剧团前身)任导演,1982年赵德平临危受命,担任大厂评剧团团长,当时恰逢全国戏剧滑坡之际,大厂评剧团已陷入了困境。赵德平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大胆进行改革,提出了“三为主”的办团方针,即剧团以小型为主,剧目以现代戏为主,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对剧团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二十几年来剧团下乡演出走遍京、津、冀各地,受到农民观众的极大欢迎,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赵德平同志始终竖持扎根农村,写农民,演农民。他先后创作了《
嫁不出去的姑娘》、《
啼笑皆非》等八台大戏,其中,三部拍成电影,三部拍成电视剧。他所创作的戏剧,四次获全国戏剧调演
一等奖,六次获省文艺振兴奖。《水墙》一剧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97中国
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98全国戏剧文华奖”。《
男妇女主任》获98年度
中国电影华表奖,赵德平荣获优秀编剧奖。此外,赵德平还创作了三十余个
小品,其中《半夜猫叫》荣获了“98中国曹禹戏剧文学奖”、《老伴老伴》获97年中国剧协小品戏曲大赛一等奖、《泪别》获省文艺振兴奖,《大年三十吃饺子》等小品分别由著名艺术家
赵丽蓉、
巩汉林等在中央电视台
春节晚会等栏目中演出。
赵德平同志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
河北省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河北创业英雄等荣誉称号,一次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受省政府通令嘉奖,省委省政府记
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同时被枇准为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农民作家
赵德平不是一个天生的剧作家,但他从开始爱上评剧这一行,有了一种追求后,就从来也没有改变过。从《嫁不出去的姑娘》开始,他写出的好戏一个接着一个,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但是,他没有沉浸在以往的成就中,仍然脚踏实地地去拼搏、去奋斗。赵德平剧作的最大特点是与时代合拍,他写的东西都是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所关心的事情。只有真正反映人民大众心声的作品,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观众的喜爱。而那些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赵德平很朴实,他从庄稼院里走出来,当了团长、县长,成了剧作家,可他一点也不像,看起来仍然像个普通的老百姓。这说明,他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没有忘记他所熟悉的父老乡亲们。
梅兰芳先生成名之后,最不爱听恭维的话。每场戏下来,他都要让乐队和跑龙套的、演宫女的演员们挑毛病,反映了一代大师虚怀若谷的治艺精神。赵德平在这一点上的做法也很令人称道,无论谁到大厂评剧团去看了他的戏或剧本,他都会说“您给挑挑毛病吧”!他不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能博采众家之长,把别的艺术行当中好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剧作中来,可以说,他的每一部戏都是经过反反复复修改后才成功的。这也说明,下多大的功夫,就能取得多大的成绩。
随着赵德平艺术成就的提高,曾有人提出要研究“赵德平现象”。因为他们觉得赵德平是个谜,做为一个文化程度不高,非科班出身的人,他为什么总能写出让人喜欢的新戏?大厂评剧团为什么会常盛不衰?这个谜,这种现象让很多人猜不透。《赵德平——从农民到剧作家》一书,是迄今为止第一本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介绍赵德平生活历程、创作道路、艺术成就和影响的书。它不仅可以成为广大读者解开赵德平之谜的一把“钥匙”,也可以成为研究赵德平的人们的一座资料库。正是因为赵德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热爱农村生活,熟悉农民语言,了解农民心理,对农民有着一种炽热的特殊感情,才能写出有味道的作品。为了选好材,选准材,他经常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在田间地头和农民谈心聊天,搜集农要中所发生的奇闻怪事,以此积累素材,丰富视野,广开思路。这就是赵德平,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赵德平,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剧作家,一个永远扎根农村的剧作家。
改革剧团
“治团治本,育人育心”这就是赵德平治团的秘诀。赵德平从
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为主的办团宗旨,坚持为农民服务,把文艺的“二为”方向具体化,二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心里装着农民观众,这就是他剧团改革措施的出发点。他不为评奖而写戏,而是为农民写戏、排戏、演戏;他提倡“队伍精干”是为了便于下乡演出;他聘用的演员大多是多面手,是为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审美要求;他研制了流动剧场,是为了方便观众,为广大农民观众提供一个较好的看戏环境。这无一不是为观众、为农民着想的。
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时时事事想着观众,广大观众年年月月惦记着大厂评剧团。通过二十年的努力,营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数以几十万的广大观众群。他们喜欢大厂评剧团的演出,喜欢赵德平的戏,他们乐意掏钱买票去看大厂评剧团的演出。大厂县评剧团确实没有戏剧危机。赵德平治团非常严格。除了规章制度建设外,特别注重人的建设。治团从育人入手,育人是在育心上下功夫,从思想管理内心管理方面下功夫。以爱心育人心,以感情投入凝聚人心,赵德平对剧团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二十几年来他始终与演员在一起,外出演出,装车卸车,装台卸台,他都与演员一起干。随团演出从不合补助,出差办事从不拿补助,不但不拿,有时还要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在去年他获得了
特别贡献奖,他把奖金全部放在了团里。
他爱团如家,对演员亲如兄弟,演员的一切都装在他的心里。演员与他无话不说,愿意听他的批评帮助,赵德平的感情投入,得到了演员的信任和
爱戴。全团演员都有自觉地承担着责任。在大厂评剧团,工资发放不是论资排辈,而是评出来的,他们只要到了应该发工资的时候,全团的人就坐在一起,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评委。把自己一个月来都创作了什么节目,节目的质量如何,不用自己说,演给全团的人看,都是专家理手,节目的好坏,大家自然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如此一来,工资的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了,业务水平的高低,才是演员最关心的事情。因此,自觉排戏,不断钻研业务,在这个团里尉然成风。在大厂评剧团里,给人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
艺术成就
赵德平的身份很复杂,首先他是一个农民,因为他家里世代务农;他又是一位作家,他的剧作多次获得各类奖项;他还是一名团长,他率领的
大厂评剧歌舞团,仅一年就走了全国的二十三个省,演出多达260场。团里人都亲切地叫他“老爹”,因为他把团里人都当孩子一样疼爱。 1982年,赵德平关闭了效益丰厚的工厂,临危受命,出任重新组建的大厂评剧团团长。之后,他又婉拒了省文化厅副厅长的职位安排,谢绝了
浦东新区开发区文化主管的邀任,一门心思为农民创作戏剧。20多年间,他创作的8台大戏和40多个
小品,无一不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他的作品多次荣获“
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国家大奖。而昔日倒闭的剧团,如今也已远近闻名,固定资产逾千万元。即便在一系列光环环绕下,赵德平仍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农民,保持着农民剧作家的本色。他住在老家袁庄,睡大炕,吃粗粮,还承包了十几亩责任田。在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中,他的创作灵感喷涌如泉。1994年,大厂发生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住房被淹、鱼塘被冲,引发了干群之间的矛盾。大水在干群之间砌起了一道“水墙”,而干部冒险指挥抗洪救灾,又赢得了群众的充分理解,冲开了这道“水墙”。赵德平以此创作的《水墙》一炮打响,演出近千场。
在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已故表演艺术家
赵丽蓉表演的《大年三十吃饺子》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
小品就出自赵德平的笔下。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是《
嫁不出去的姑娘》、《
男妇女主任》等四部影视作品的编剧;2004年,由赵德平与人合作的18集电视连续剧《
当家的女人》一经
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立刻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巨大轰动。赵德平所在的
大厂评剧歌舞团带着他创作的作品走遍了大江南北,若想邀请他们演出,不提前预约可不成,这也一度被称为“赵德平现象”。尽管如此,赵团长收到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的邀请之后,还是很爽快的答应前来。
主要著述
1984年,《嫁不出去的姑娘》由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成彩色故事片,这是赵德平第一个电影作品。 1986年,《啼笑皆非》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成彩色故事影片。
1987年,《罪人》由
北京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野种》。
1988年,《男妇女主任》由河北影视中心拍摄成电视剧。
1988年,《
男妇女主任》由
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沈阳本山艺术公司联合拍摄成‘99贺岁影片,该片于1999年5月荣获
中国电影华表奖,赵德平获优秀编剧奖,同年该片荣获中宣部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和中国
大众电影百花奖。
2002年,与人合作创作了十八集电视连续剧《
当家的女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
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2年,《水墙》一作拍成全国第一部影人艺术片,片名改为《小康之路》。2004年3月全国上映。
2003年,《全国喜剧小品大赛》三个作品获奖《特殊宴请》、《夸七爷》、《模仿秀—真假赵丽蓉》。
2004年4月17、24日,央视《
周末喜相逢》两期播出八个综艺作品,引起全国轰动,邀请电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