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塔 八面九层,密檐仿楼阁式结构,层层设有拱形塔窗,建于明代
万历丙子四年(公元1576年)。古诗这样描述天柱塔:“由来天柱命名豪,气势峥嵘透碧霄,莫道铤登九级曲,须知立品十分高。日军炮击天柱塔,留下弹痕。
天柱塔亦名提雁塔,雄踞于阳阿古城今
泽州县大阳镇东南角大河南岸一块巨大磐石之上。
朱翊钧万历四年丙子兴工,三十年壬寅告俊,修建历时二十七年,距今已有 三百八十多个
春秋了。
天柱塔 建于明神宗
万历年间,距会已有四百余年的天柱塔至今完好,无半点风化。它通体砖砌,八面九层,密檐仿楼阁式结构,层层设有拱形塔窗,昔日尚悬挂有角铃,日夜迎风传响。古人曾有诗道:“由来天柱命名豪,气势峥嵘透碧霄,莫道铤登九级曲,须知立品十分高”。数百年来,天柱塔以挺拨的雄姿迎送着多少过客和游人,在代代村民的心目中,她是人行憧憬幸福的象征。
天柱古塔,身高一百零八尺。塔体除最末层使用一根木柱外,其余全是纯砖结构,呈圆锥形,八面九层,层层出有砖檐,每层各有特色,第一层檐,八面都有雕花兽头六个,第三层每面有十个,第五层各有六个,第七。九层各有五个;二。四。六。八层的出檐,全是平砖九错,无花无雕;第二。三两层,八面均设有假门敞开,不通塔内。现在的几个小门窗,是民国初年村民所凿,并非原有。每层之檐角下,都有铜制钟玲,全塔七十二枚,迎风吹拂,叮当作响。塔峰葫芦压顶。葫芦嘴上,冠以铁铸礼帽一顶,高九尺,重约千斤。帽外又加银光闪烁的特制陶缸一口,与铁帽共护葫芦顶。古塔之雄姿,简洁明快朴质无华,端庄隽拔,素俊壮观。
天柱古塔之低层,面积约为七十平方米,西面劈门,壁厚二点六米,初进第一层,空气闭塞,漆黑无光,少停片刻之后,借入门的微光,才能看见门内左右两壁上修有神各一,内置木雕精装
门神两尊。塔中四壁修有
佛龛四个,分放古铜像四尊,以上各层均是如此。全塔共有铜佛三十六尊。据传,这些佛像,全是魂宝,后被南蛮一盗而空。上至第二。三层,壁有小洞,微见光明;第四层豁然开朗,光线充容,以上直至第九层,皆是东西,南北两窗相对,每层之砖梯均筑于塔壁之中,呈螺旋式,旋梯层层中断,塔内无迹,每上一层,即向对面走去,寻梯再攀,最末层靠塔壁西南上方,开一方形天洞,无物可攀,只能登墙而上,拱出洞外,别是一番世界,环顾周天,云晴万里;俯瞰田野,阡陌纵横,金龙西上,银蛇东奔,车驰人行,密树掩村;西望香炉山峰,天柱与孤松遥相对称;南视
无梁殿,北观双凤朝坡,欲与提雁媲美。艺工筑就神仙景,无限风光在塔峰。如此美景,怎能不使登塔者心旷神怡,犹似羽化独立而登仙呢!
自塔建成后,大阳村百业兴旺,文昌武兴,而塔尖所遥对距30余里的渠头村却五谷欠收,人丁不旺。一风水先生告诉渠头村人说,大阳天柱塔是枝大笔,蘸尽了你村的地脉紫气,你们只有在村东修一
太阳形迎壁,烧坏它的笔尖,才能保你村无事。渠头村人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召集工匠修造太阳迎壁,要烧天柱塔笔尖。巧的是村里一少妇是大阳娘家,连夜就把这事告诉了娘家人。大阳村众乡绅也连忙召集能工巧匠,依照一术士的办法速速打造
铁锅保护笔尖。两村暗暗兴工,渠头村修建太阳迎壁竣工,大阳天柱塔尖加盖铁帽也告成,并还在铁帽上扣了大缸。自此,大阳村仍文昌武兴,渠头村也渐兴旺,两村皆大欢喜,并还互通姻亲,至今还有“有女嫁渠头,两村结亲亲”的谚语。在晴朗的天气里,你站在渠头村迎壁下还可清楚地看到大阳天柱塔的塔尖。
天柱塔与影壁墙的故事有趣,古有‘金渠头银板桥’之说,可见当时的富有。渠头村建有砚台阁,洗墨池,所以也才人倍出。后才有天柱塔修笔尖粘墨之说,于是大阳文兴武备。只可惜渠头的砚台阁,洗墨池于文革后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