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图书馆,成立于1935年,位于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兴中道,是中山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现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原市图书馆于2011年经中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在兴中道原址拆除重建。新馆采用宋庆龄题字“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投资4.82亿元,
建筑面积72067平方米,地下二层(含夹层),地上七层。
中山纪念图书馆定位为市民大书房、
城市会客厅、文化休闲驿站以及文献资源中心、知识媒体中心、
信息资源交互平台、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2014年12月新馆动工建设,2017年9月建筑主体
封顶。2019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对市民开放。
中山纪念图书馆实行智能化、自助式管理和服务,应用
高频RFID技术(RFID)、人脸识别技术,文献自动分拣系统、自助服务设备,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读者可以全自助式办证、借还书、续借、书目查询等,图书归还通过自动分拣系统实现图书分类上架管理。
截至2022年末,中山纪念图书馆内设7个机构部门,在职员工52人,拥有阅览座位2000个。馆藏总量为368.74万册/件,数字资源数据库58个,总容量逾590TB。
发展沿革
中山纪念图书馆成立于1935年,是中山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现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原市图书馆于2011年经中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在兴中道原址拆除重建。2014年12月,新馆动工建设,2017年9月,建筑主体
封顶。2019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对市民开放。新馆采用宋庆龄先生题字“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投资4.82亿元,
建筑面积72067平方米,地下二层(含夹层),地上七层,拥有馆藏342万册/件,阅览座位2000个。
馆舍发展
中山市中山图书馆以“外树形象、内抓服务”为指导,以“创新务实、高效管理、优质服务、读者满意”为方针,不断优化藏书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区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市场占有率、促进资源共享,使文献信息资源成为推动中山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使图书馆成为了市民的好去处,为名城中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2001年至2003年,上级拨款对图书馆进行了三期工程改造及整体VI形象设计,规范了标识、统一了“导向”,扩充了书库,安装了冷气、增加了阅览区、改善了借阅环境,实现了借、阅、藏一体化现代化服务模式。舒适宜人的图书馆成为读者的“知识家园”。
1998至2003年购书专项经费年均为76万多元。文献数量逐年递增,文献类型日趋丰富。现有馆藏46万多册,其中图书41万余册、装订成册的报刊4万余册、
孙中山文献、地方文献和海外侨胞捐赠图书1万多册、电子文献及视听资料6千多种,1万多件。
馆舍特色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的永恒旋律,几年来,我们一切从读者出发,每星期开放时间最高达77小时,节假日不闭馆。海量文献、优质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走入图书馆汲取精神食粮。1998年至2003年,到馆读者约400万人次、外借册次约122万册次、流通人次约123万人次。
“阅读导航”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课题。1998年至2003年我们以宣传板报、新书橱窗、网络宣传、广播电台专栏等形式共推介新书刊4000多种。
“走出馆门”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几年来,我们不断扩大服务区域,送书上门、送书下乡,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军营、乡镇、企业。共建“武警中山支队流动图书站”等馆外服务点19个。定期为服务点送去一批优秀的书籍,在军营、乡镇、企业营造一种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用实际行动营造学习型城市。
“献爱心,同发展”,是我们支援贫困山区、支援乡镇图书馆事业以及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宗旨,几年来我们捐赠图书1万多册,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为弱势群体服务。
在日新月异的
信息时代,为了提高信息市场占有率,我们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信息技术部从坐等上门到主动出击,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决策参考》、《参阅信息》等信息资料,为
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成为领导决策的好帮手;而《燃具信息专递》、《影碟机信息专递》、《中山商会》等信息产品则为企业的生产研发和市场营销提供了及时的专题信息。此外,我们加强了检索和咨询服务。2003年解答读者咨询4000多条,完成定题检索课题50多项。
自动化、网络化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标志。为了适应
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快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步伐。1995年率先在采编、流通实行
计算机管理,1997年成立了
多媒体阅览室,组建了馆内
局域网,1998年,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中山市中山图书馆网站,让读者从网上走进图书馆,2000年业务系统开始使用ILAS系统,至此采编、借阅等基础业务全面实行了计算机管理。2001年将互联网接入升级为ADSL宽带接入,安装了net110网吧安全审计软件,保证了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2003年又将互联网接入升为稳定的
FTTx,并申请了互联网真实IP地址,实现了本馆书目数据的网上实时查询。
数据库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标志。近几年我们加强了
书目数据库和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现有馆藏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字化达95.7%,地方文献书目数字化达100%(不含古籍)。2001年我们引进了TRS全文数据库
检索系统,截止于2003年已建成《诗情画意话菊花》和《中山人物数据库》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文数据库。
为了落实“
广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指导思想,通过网络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提高全市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促进
中山市文化事业发展,我们与省级分中心签订了“广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协议书,并于2003年11月与24个
镇区文化宣传中心签定了合作协议,逐步对全市所有图书馆(室)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为促进资源共享发挥了地方中心馆的带头与骨干作用。
“以
公共图书馆为阵地,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把图书馆办成市民读书、学习、研究的中心”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1998年至2003年间,每年我们以公共图书馆“
读者服务宣传周”、“
中山市全民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图书馆传播科学知识的阵地和窗口的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仅2002年参加读书活动人数达6万多人次。在名城掀起了一股“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
公共活动
我们还积极投入到全市性大型活动中去。在2002年“中山八百年知识竞赛”,2003年“社区知识竞赛”、“优秀藏书社区”和“图书进社区”活动中我们挑起了重担,为世界了解中山搭建了平台,为营造学习型城市,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图书馆是广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为更好地引导小读者在“第二课堂”学习,我们以“少儿读书俱乐部”为据点,开展诗朗诵、故事会、知识竞赛、才艺表演、知识讲座、英语培训、好书推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小读者在“第二课堂”里快乐地、健康地成长。
为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高雅文化艺术发展,我们充分利用方成展览厅、综合艺术厅为市民服务。做到逢年过节有活动,重大节日有宣传,六年共播放优秀影片 247部,举办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72场,承办文艺演出113场,举办公益讲座78场,举办“免费精品剧场” 179 场,参加这些活动人
数达270多万人次。
发展方向
中山市中山图书馆一直以来努力扶持区镇、学校、机关、企业和社区等基层图书馆(室)的发展,协助各馆建设并指导她们的管理工作。1998年至今,帮助乡镇文化宣传中心以及社区组建图书馆10个,先后举办“
中山市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培训班”、“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班”,为基层图书馆(室)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为乡镇图书馆顺利地享用网络资源奠定了基础,为乡镇宣传文化中心达标晋级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深化干部体制改革,2001年市文化局在文化系统公开选拔图书馆领导干部,2002年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公开、平等的竞争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全馆职工开拓创新,实行全员聘用制、岗位管理和工作目标管理
责任制;实行了重绩效、重贡献的奖励机制。2003年我们导入了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将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图书馆,确定了图书馆发展目标与服务方针。与此同时,馆领导十分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干部职工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以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考察学习,组织中层干部到香港中央图书馆参观学习,选派骨干参加市文化系统青年干部集训班,聘请图书馆专家来馆讲学等等方式来提高队伍素质。全馆职工积极撰写论文,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的提高,使得图书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广东省吹响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号角,
中山市正朝着全国“文化先进市”的目标迈进,图书馆事业也正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一定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创新务实、高效管理、优质服务、读者满意”为方针,为中山市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