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聿修
俞聿修
俞聿修,男,汉族,1933年10月出生于江苏无锡,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水道与港口工程专业。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982~1984年在美国佛罗理大学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港口与海岸工程的教学、科研和和工程咨询、试验工作。
人物经历
俞聿修,1933年10月出生。19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运工程委员会海岸动力分委会委员,国际海洋和极地工程师协会特约会员。
长期从事港口工程和海岸工程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咨询、试验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从我国实际出发,率先研究波浪与直墙式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堤前波浪形态分类的新概念,被规范采用。直墙波浪力集体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因参加编制《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水文》获首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合作编制的交通部《波浪模型试验规程》已颁布施行。
在我国较早地开展了不规则波浪(包括多向不规则波)的特性、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及其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多向不规则波的析射绕射研究"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海浪方向谱"的研究成果己纳入《海港水文规范》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另有三项成果分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了专著《随机波浪及其工程应用》并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增订版,获2002年度大连市科学著作奖一等奖
俞聿修教授,19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1982—198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做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运工程委员会海岸动力分委会委员,国际海洋和极地工程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港口和海岸工程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咨询、试验工作。50年代末,从我国实际出发,率先研究波浪与直墙式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堤前波浪形态分类的新概念,直墙波浪力集体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奖,并纳入有关规范。合作编制的〈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水文〉获首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个人获科技进步奖章。合作编制的交通部〈波浪模型试验规程〉已颁布试行。在我国较早地开展了不规则波(包括多向不规则波)的特性、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及其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群桩波浪力成果已列入〈港口工程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外有关规范的空白,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对海浪方向谱的观测和分析的研究也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6篇获优秀论文奖。出版学术著作〈随机波浪及其工程应用〉。
人物事件
19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水道与港口工程专业,留校任教
1980-1990任土木系海动研究室副主任
1982-1984年访问佛罗里达大学海岸与海洋工程系,做合作科研
1987年任教授
1987-1993任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
1990年由国家教委批准为海岸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6年为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生授课二个月
2000年2-4月为台湾成功大学水利及海洋工程系研究生讲课
社会任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运工程委员会海岸动力分委员会委员
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国际近海及极地工程师协会特约会员
研究领域
海浪方向谱的观测和分析
二维和三维随机波浪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
海浪的波群特牲及其模拟方法的研究
随机波浪的折射绕射
波浪与直墙堤的相互作用
随机波浪对单桩和群桩的作用
多向不规则波对斜坡堤的作用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随机波浪及其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
个人著作
学术专著《随机波浪及其工程应用》
合译《海岸及海洋工程手册》,《海洋建筑物的设计与实例》
合编交通部《海港水文规范》、《波浪模型试验规程》
论文:直立堤前波浪界限和破碎水深、远破波波浪力、孤立桩柱上不规则波浪力的
计算、不规则波作用于群桩的水动力系数、多向不规则波生成的数值方法、不规
则波越波量的试验研究、海浪方向谱的现场观测与分析、港口整体模型的不规则
波试验研究、海浪的群性及其主要特征参数、波群的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入反
射波浪场中方向谱和反射系数的确定、随机波浪通过防波堤的析射绕射等100多篇
获得荣誉
“直墙式建筑物波浪力”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水文”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不规则波对桩柱群的作用力”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海浪方向谱的观测与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波浪与建筑物相互作用及不规则波试验技术的研究”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半圆形防波堤的设计与应用”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多向不规则波的折射绕射研究”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事件
社会任职
研究领域
个人著作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