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
四川邛崃市大同镇
大同镇,位于邛崃市市西北部,距成都市96公里、邛崃城区18公里、邛崃天台山35公里、花水湾温泉度假村20公里、西岭雪山33公里,全镇幅员面积约70.78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大同乡原名大兴场,清代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就已形成集镇;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后,火井建立分县,大兴属于火井分县治理;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大兴区又分为龙凤乡和大兴乡;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龙凤乡大兴乡合并,统归大兴乡治理;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大兴场;后改乡。1958年,乡改公社。1958年10月,公社改乡。2004年9月,与石坡乡合并为大同乡。2019年12月23日,撤销水口镇大同乡和茶园乡,设立大同镇,将原大同乡永兴社区、青钢坪村、中华村、景沟村、孔家山村、陶坝村、盐水村、周沟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同镇管辖,干塘村、陈院村、古坪村、会龙村、建中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桑园镇管辖。
刘大同镇因乡人民政府驻地大兴场而得名大兴,后因与邻县大兴同名,1958年更名为大同。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大同镇辖13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永兴社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大同镇地处邛崃市西部,东京临海高速铁道茶园乡,南接临邛镇,西靠水口镇,北连花水湾镇
地形地貌
大同镇地势西平县高级中学东低,南低北镇市高级中学。境内最高点位于中华村5组尖山顶,海拔1280米;最低点位于陈院村,海拔520米。
气候
大同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2℃,极端最高气温33.4℃,极端最低气温-0.7℃。无霜期年平均27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86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80毫米。常年风向以东北、西北风为主导风,年平均风速为1.65米/秒。
自然灾害
大同镇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灾、低温等。最严重的一次洪灾发生在2011年,受灾人口达9000人,冲毁房屋154间,农作物损毁4500亩。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大同镇户籍人口16059人。2011年末,大同乡辖区总人口1692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62人,城镇化率2.7%。另有流动人口4594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6910人,占99.9%;藏族17人,占0.1%。2011年,人口出生率6.4‰,人口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长率-3.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大同镇财政总收入8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7865元。
农业
2011年,大同镇有耕地面积2.3万亩。农业总产值1.5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生产粮食1.1万吨,其中小麦2452吨,玉米5633吨,水稻2703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蚕桑、林竹、水果、蔬菜,种植桑树8000亩,年养蚕6800张,出售鲜茧230吨;种植油菜4500亩,金条椒5000亩,榨菜4000亩,猕猴桃1000亩,枇杷2000亩。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生猪年末存栏2100头,出栏5万头;牛年末存栏3200头,出栏1000头;羊年末存栏2300头,出栏1300头;家禽年末存栏15万羽,出栏35万羽。
工业
大同镇以白酒制造、茶叶加工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1145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
商业
截至2019年末,大同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超市或综合商店25个。
金融
2011年,大同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各项贷款余额3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
交通
大同镇,既适合自驾车旅游,又开设有邛(崃)、大(同)、水(口)公交专线。连接全镇13个自然村及境内旅游景点的混凝土、沥青路13条,总里程70公里。成都市“三绕”在距集镇3公里处规划了互通式出口。2011年,镇境内县级公路总长12千米;镇、组硬化公路31条(段),总长48.5千米;未硬化组道路141条,总长261.1千米。年货运吞吐量约20万吨。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同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3个;各类图书室13个,藏书3万余册;音乐、文艺队伍成员154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同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78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2所,在校生373人,专任教师5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47人,专任教师2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同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病床1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固定资产总值264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人,其中执业医师7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00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大同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1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0%。
社会保障
2011年,大同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户,人数17人,支出3.6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174元;城市医疗救助11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07人次,共支出14.6万元,比上年增长4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94户,人数687人,支出61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74元,比上年增长2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7万元,比上年增长11%。社区服务设施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500人,参保率27%。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大同镇有邮政办事处1处,村邮站13个。移动电话用户6700户,宽带接入用户98户。
广播电视
2011年末,大同镇共有线电视用户450户,入户率10%。
风景名胜
景沟村廊桥
修建于清道光年间,古廊桥为全木质结构,横卧河面,桥面为木板,桥下是两个石拱相连,有近30米长,楼阁仍为古木青瓦,与川西民居一脉相承,泰顺廊桥的两端则是飞檐翘角,虽然算不上精美,但装饰朴素大方得体,气势卓而不凡。
中华村镇龙桥
修建于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了,该桥是典型的风雨廊桥,长约15米,宽4.3米,桥板分两层,最底一层是8条粗大的圆木横跨在小河上,作为梁托住桥身,梁上横垫着更楼小学更多更密的木板,廊顶盖有小青瓦。
石笋山石刻摩崖造佛群像
石笋山石刻摩崖造佛群像,位于大同镇景沟村距大同场镇6公里,开凿于唐大历三年(768年),为川西石刻造像群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就山崖长势分上下两层凿成,共三十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佛传故事、净土变、释迦、无量诸佛、天王力士、飞天舞乐等。净土变,为石刻精品,刻有殿宇、塔幢、楼阁、桥池、船舫、花鸟等。阿弥陀佛生像通高8.3米。具有唐朝瑰丽气象。如意轮观音、千手观音、是此间窟室中石刻的代表作。浮雕飞天、舞乐、供养人都栩栩如生,深受游客喜爱,极具旅游开发的价值。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自然灾害
人口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业
金融
交通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
体育事业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广播电视
风景名胜
景沟村廊桥
中华村镇龙桥
石笋山石刻摩崖造佛群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