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为杰,作曲家。1938年5月生于
上海市。1960年毕业于
四川音乐学院。曾任四川音乐学院及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1983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作曲家创作探索会”。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聘联系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延边大学客座教授,美国
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兼聘教授,
黑龙江大学兼聘教授,
天津音乐学院荣誉教授,
贵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琼州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音乐》、《爱乐》等刊物编委。
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曾在国内外演出,出版并获得国内外多种奖项。主要作品有:交响
叙事曲 《草地往事》(合作,获全国第一届交响
音乐创作评奖
二等奖),民族管弦乐 《蜀宫夜宴》(合作,获全国第三届音乐创作评奖
一等奖),钢琴曲 《秋野》(入选1988年ISCM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并获1987年全国中国钢琴作品比赛新作第一名),双
二胡与管弦乐队《白马印象》(1991年香港首演),民族
室内乐《春夜洛城闻笛》(获1994年第31届亚太广播联盟年会奖),竹笛与长笛 《缘梦》(入选1993年
法国SACEM/第38届洛吉桑
中国艺术节演出),
民俗音乐室内乐 《韶Ⅰ》(1991年北京首演,1998年美国世界首演),民乐室内乐 《韶Ⅱ》(1996年法国电台巴黎国际现代音乐节委约创作并首演),
小提琴与
钢琴《路》(1996年
韩国第六届岭南国际现代音乐节委约创作并首演,2001年获第一届《金钟奖》),舞剧音乐 《原野》(入选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并获文化部文艺创作奖),舞蹈诗音乐 《日之思》(1987年全国第二届交响
音乐创作研讨会展示作品),
琵琶与管弦乐队 《月儿高》(1992年全国第三届交响音乐创作研讨会展示作品),钢琴协奏曲 《归》(1997年
深圳交响乐团征集委约入选作品),笛子与管弦乐队 《别梦》(1991年),
中提琴与管弦乐队 《玄梦》(1994年),第一交响曲(1989年),打击乐与管弦乐队 《远梦》(1994年北京首演,1998年伦敦世界首演),舞剧音乐《木屐歌》(2000年深圳歌舞剧院委约创作),
萨克管四重奏 《暮春》(2000年荷兰LOOS室内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 室内乐《雨思》(2001年
里昂 Grame 委约,2003年首演于法国里昂与美国辛辛那提及哥伦巴斯),
钢琴小
协奏曲(2002年日本国际音乐公司委约创作并录制CD出版),无伴奏合唱
组曲《羌山掠影》(1980年),钢琴小组曲《孩提时代》(1958年),《F 调长笛奏鸣曲》(1962年),室内乐《金色》(1986年),弦乐四重奏《英雄的传说》(1966年)等。此外还作有舞台音乐,影视音乐及歌曲等。理论方面有《和声力学研究》,《曲式分析基础教程》,《论音阶的构成与分类编目》,《世纪末的告别》,《音乐名作赏析》,《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及《音级集合的配套》等专著与论文百余种。
作为教师,高为杰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材,许多曾受教于他的学生在国内外作曲比赛中获奖,其中一些佼佼者,如
瞿小松、
何训田、
贾达群、朱世锐、唐清石、沈纳蔺、田刚、崔文玉、陈丹布、芮雪、崔权、
朱琳、
吴军、黄美玲等都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曲家、理论家或教师。在校学生朱赫、
王丹红也已曾在全国性作曲比赛中获奖。高为杰曾应邀出访
新西兰、
韩国、
法国、
英国、美国、
荷兰、
墨西哥及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音乐节、讲学并担任比赛评委及演出作品,他曾应聘担任中国第四、六、八、九、十届
音乐创作评奖评委,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及第二届、第三届“
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传略载入英国
剑桥大学《国际音乐与音乐家名人词典》(第17版)等辞书。
其实我就是一个教书匠,主要还是以教学为主,我的创作作品并不算多,主要是教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对于每个学生,我在教授其基本作曲技法的同时,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可能发挥自己之所长,并不过于干涉他们的创作风格取向。在教授他们的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教学相长。如今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很多,对于他们的发展我认为不能把每个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培养成为专业从事作曲的作曲家。个人的条件、旨趣和社会的需要应有合理的多元的配置。全国每年从艺术院校作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下千人,如果每个人都是作曲家,这个社会也是承受不了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不论他们以后从事专业作曲、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工作还是基层的音乐普及工作,我都是非常鼓励和支持的,并期望他(她)们能够在各自选择的方向得到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