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山莺(
学名:Prinia atrogularis),又名黑喉鹪莺,是
鹟科鹪莺属的鸟类。具有明显的白色眉纹和
长尾𫛭。胸部有黑色纵纹,上体
褐色,两胁黄褐,腹部皮黄。主要栖息于
热带和
亚热带低山
丘陵及开阔河谷、平原地带的林缘、灌木草丛之中。分布于
不丹,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老挝,
马来西亚,
缅甸,
尼泊尔,
泰国,和
越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黑喉山鹪莺的体型略大,尾长,特征为胸具黑色纵纹。上体褐色,两胁黄褐,腹部皮黄;脸颊灰,具明显的白色眉纹及形长的尾。无下纹,下体少黑色。虹膜浅褐色,上嘴暗色,下嘴浅色,脚偏粉色。体重♂7-13克,♀7-12克;体长♂130-199毫米,♀137-160毫米;嘴峰♂11-13毫米,♀11-13毫米;翅♂45-49毫米,♀43-47毫米;尾♂95-116毫米,♀72-99毫米;跗♂20-26毫米,♀21-23毫米。
黑喉山鹪莺主要栖息于
热带和
亚热带低山
丘陵及开阔河谷、平原地带的林缘、灌木草丛之中。常见于海拔600-2500米的丘陵山地。主要栖息于山边灌丛、草地,尤以河谷和林缘
疏林灌丛及草丛中较常见,也出没于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稀树草坡、小树丛和灌草丛中。
黑喉山鹪莺是
留鸟,常见单个或成对活动,秋未冬初三、五只结成家族群活动。活动时在枝叶丛中跳跃,有时也见在地面上奔跑。尾常垂直向上举起,有时也上下扭动其
长尾𫛭。性活泼好动、喧闹,鸣声嘈杂。3-4月间雄鸟常栖在树枝或高草的顶端鸣叫,叫声响亮悦耳,鸣声似 “cho-eecho-ee”。声似长尾缝叶莺但节拍较慢。食物主要是
鞘翅目、
鳞翅目、
直翅目、
膜翅目等昆虫和
昆虫幼虫为食,也吃
白蚁、
甲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黑喉山鹪莺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灌丛中,也有在草丛中营巢的。巢成球状结构,开口于大的一侧,主要由草茎和草叶构成。巢位于植株的下部,离地面约60厘米;窝卵数3-5枚,
蛋壳通常为淡绿色或淡蓝色,有的呈白色或粉红色;在蛋壳的宽端常有红色或红褐色斑纹,形成环状;卵的量度为16.9×12.7毫米。巢内常有
八声杜鹃卵寄孵。
黑喉山鹪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
种群规模,分布区域
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