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钊韬
梁钊韬
梁钊韬(1916年6月26日—1987年12月2日),字勉之,广东顺德人,中国人类学家、教育家。梁钊韬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人类学系的重要推动者,他的努力导致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恢复,并创建了人类学博物馆。他的学术成就包括对华族形成、傣族民族以及南方文化区域特点的研究。梁钊韬还提出了“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张跨学科的研究途径。
人物经历
梁钊韬(1916—1987),字勉之,祖籍广东省顺德区(今顺德市)北乡,生于广州市。民国24年(1935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抗战全面爆发后,转学到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就读。1939年,考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人类学部。1941年,获人类学硕士学位。以后46年,主要时间均在中山大学任教。治学涉及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讲授课程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原始社会史及人类学》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抗战时期,梁钊韬随中山大学西迁云南省,复迁粤北。虽处于战乱,他深入少数民族村寨,或作人类学田野考察,或作民俗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民国30年(1941年),完成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研究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巫师的种类、祭祀的仪式、占卜的类别,以及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问题,是他早期的重要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钊韬第一篇学术论文《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发展体系》,从地质学、生物学、解剖学体质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综合中外古人类学考古学的材料,论述人类起源和发展变化的演进进程,分析人类体质与文化同步进化发展的辩证关系。1958年夏,广东省曲江区马坝乡农民在马坝墟西南面的狮子山石灰岩洞穴挖磷肥,从堆积层中挖出一块残断的人类颅骨化石及其他化石,经梁钊韬鉴定,是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属于猿人或古人阶段的人类头骨化石”。后经北京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南来复查,证实他的鉴定是正确的。后又经科学技术准确测定为距今13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给华南原始社会提供重要例证。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人类学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成立,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梁钊韬是该系首任主任。1985年,与陈启新、杨鹤书合著的《中国民族学概论》出版,获1984—198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和中山大学优秀教材奖。
1987年10月,梁钊韬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12月2日,在广州市逝世。
主要作品
梁钊韬主要著作及论文有:专著《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民族学概论》,译著《神话学与民俗学》,论文《海南岛黎族社会史初步研究》《马坝人发现地点的调查及人类头骨化石的初步观察》《广东南海县西樵山石器的初步调查》《中国古代巫术》等。其中《中国古代巫术》主要讲了:“巫术宗教”是个复合名词,乃从外文Magic-Religion翻译而来,它的含义是指从巫术到宗教这一过彼阶段的宗级文化现象。它处在人类智力发育的开端,一方面逐步度弃人类原始粗随而野蜜的行为,象那些利用巫术企图暗自友仇的举动,另方面却已增添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智慧。
人物评价
1986年美国传记协会主编的《世界名人录》,评价梁钊韬先生“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