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12月,由原体育保健康复系和原基础部下属部分教研室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组建而成。目前下设五个教研室:运动医学教研室、运动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教研室、运动生理学教研室、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一个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包含: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心、运动技能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民体质研究中心。
学科建设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由我国著名的运动解剖学家张汇兰教授在五十年代初创立。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己发展成为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科特色明显,实验条件先进,研究水平突出,成果显著,在国内同领域中领先,在国际上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1978年在体育界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1980年在体育界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又被评为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5年又获得应用心理学、运动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2009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
运动科学学院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上海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确立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满足体育事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运动科学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教育学学士),运动康复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三个硕士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应用心理学。二个博士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工程。设有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运动科学学院除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外,还承担全院体育生物科学课程教学任务。
学院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 刘宏
全面负责运科党总支工作,分管组织、人事工作。负责师生党建、网站宣传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工青妇组织,负责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支持和协助院长,做好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院长 刘宇
全面负责全院行政管理工作。分管行政、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负责财务经费、学术交流、科研工作,以及研究生专业培养与管理。
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焦振伦
全面负责全院本科生日常管理教育、组织发展和就业工作。指导团总支,主抓安全保卫,配合总支书记做好党的各项工作,支持和协助院行政,做好全院教学、科研、行政领导工作。
副院长 王茹
负责本科教学及相关专业与课程建设事务,负责实验中心日常运作与管理。协同院长完成学科建设的有关工作。
教师成就
2010年,运动科学学院科研项目立项2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共122篇,其中SCI源刊文章5篇,核心期刊106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共167人次,其中国际会议51人次。
57研究生参加了24个学术会议。其中,傅维杰同学获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年会优秀奖,于志华同学获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优秀奖,另有4名同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年会和第四届运动与健康高层论坛。积极筹办第四届亚太体育科学大会。申办2011年“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技术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成功获批。全年共举办专家讲学十余次。
每周举办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和业务培训研讨会,内容涉及运动医学、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等,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气氛和读书热潮。
科研获奖
近年获得科技奖励情况
谢敏豪,陈佩杰,等。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
陈佩杰,等。上海市民体质网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2010年
刘宇,等。负重超等长训练系统的研发及其应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0年
虞丽娟,等。竞技体育隔网对抗项目致胜因素关键技术研究与北京奥运会中的应用,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潘珊珊,等。心血管活性肽对运动心脏重塑和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
陈佩杰,等。上海市民体质评价体系和体育锻炼指南的开发和应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7年
虞定海,等。健身五禽戏编创研究与推广应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
刘静,陈佩杰。长期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GH-IGF-I轴的调节作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6年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科建设
学院现任领导
教师成就
科研获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