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料
船料
船料是中原地区明朝和清代时期,针对内河(主要为运河)商业船舶征收的一种税收。这种税收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商船头部的长度和横梁的宽度来确定应缴税额,因此也被称作“船料税”或“梁头税”。
历史沿革
船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当时设立了钞关,开始对雇佣运输货物的船只按照装载量的多少和运输距离的远近征收税费。钞关通过测量船只的长度和宽度来确定征税金额。例如,对于一种名为遮洋船的船只,如果其头部长度为1丈1尺,横梁有16个,则被认定为100料。最初的规定是在南京至南通市的航线上,每100料的船只需要缴纳100贯的税费,后来这一费用减少到了60贯。
计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尚未出现吨作为计量单位之前,船只的运载能力通常是用料来表示的。最初的料并不只是指船只的承载能力,而是排船所需的木材数量。当建造一艘需要20根木材的船只时,人们会首先计算所需木材的数量,称之为20料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术语逐渐演变成了用于衡量船只大小的标准。一根普通造船木材的长度大约在5-6米之间,直径约为20-30厘米。这样的木材在水中的浮力能够支撑三名成年人的重量,即约300公斤。因此,中国古时候的造船工匠将木材在水中的浮力承载量作为衡量船只大小的单位,从而形成了以料为单位的船只计重标准。虽然无法精确得知古代船只计重单位的具体数值,但是从其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船料的大小相当于排船木材在水中的浮力承载量。一般来说,一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300公斤。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计量单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