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ärung, Op.24))作于1888年,完成于1889年。是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杰出之作。
乐段
第一段
“一间陋室里烛光闪烁,一个病人躺在卧榻上。由于同死神搏斗而精疲力竭,他陷入了沉睡。屋内死一般静寂,只听见时钟嘀嗒,仿佛死亡的预兆。一丝微笑浮现在他苍白的脸上:是否当他在生命的边缘上徘徊时梦见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第二段
“但死神打断了他的睡梦,粗暴地摇撼它的俘虏;他重新展开搏斗。生的欲望,死的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较量!”——在这一段的高潮处出现了“净化”的主题。
第三段
“他因拚搏而力竭,难以入眠,陷于妄,人生的经历一幕一幕浮现眼前。……在死亡的痛楚中,他还在不停地找寻目标,但一切都是枉然,丧钟粉碎了他尘世的躯壳,永恒的黑暗合上了他的双眼。”
第四段
“在无际的苍穹中,传来了一声威力无比的回响,给他带来了他所渴望并探求而不得的理想:拯救与净化。”——“净化”的主题经过变形,以炫目的光辉越升越高,直抵全曲的最高潮。
赏析
《死与净化》所表现的内容相当奇特:一位弥留之际的理想主义者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从童年时光的欢乐,到青春时代的爱情。死后,他的灵魂进入壮丽澄澈的升华之境。
人们感到不解的是,施特劳斯在创作此曲之前并无身患重病的经历,他一生中第一次严重的疾病发生于1891年5月,是在《死与净化》首演11个月之后,在1889年之前也从未目睹过垂危的病人。那么他为什么会生出《死与净化》的构思呢?据他自己说,一切都是出自想象。
在听过《死与净化》的首演后,施特劳斯的好友亚历山大·冯·里特尔写了一首诗描绘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这首诗得到施特劳斯的认可,曾作为乐曲解说文字印在音乐会节目单上。当《死与净化》的总谱出版时,里特尔写了一首更长的诗印在总谱扉页上。里特尔的描述虽然得到施特劳斯认可,但作曲家本人1895年写给朋友的信中对《死与净化》的简单说明更适合作为聆听此曲的提示。
《死与净化》在音乐形式上基本遵循奏鸣曲式,包括一个缓慢的引子和一个表现净化的尾声。在引子中,施特劳斯将听者带到一位处于弥留之际的病人床边。照施特劳斯信中的说法,这位病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艺术家,曾为崇高的艺术目标而奋斗。引子的气氛压抑、焦虑,一个节奏不对称的动机在弦乐与
定音鼓之间游移,表现了微弱不定的心跳和艰难的呼吸,弦乐和长笛发出疲惫的叹息。
施特劳斯描述道:“这位病人躺在床上睡着了,他呼吸沉重,梦中的愉快情景在他痛苦的脸上显出一丝笑意。”病人的梦境由
竖琴美妙飘渺的音响开始,继而是长笛奏出的令人陶醉的下行乐句和
双簧管温暖的上行乐句。开头的音乐再现后,竖琴的动机再次响起,表现病人重新进入梦境,长笛、双簧管和独奏
小提琴相继演奏的优美旋律意味着病人在恍惚间回到了美好的童年。这些主题被精心地编入复调织体,仿佛主人公的脑海中充满各种纷繁的回忆。
定音鼓的猛烈敲击结束了平静的引子,开始了狂暴动荡的快板部分。音乐的汹涌和粗暴表现了病痛的肆虐以及生命的对抗与挣扎。全体乐队以极强(fff)的力度奏出一个上行主题,它表现了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求生欲。当它消失后,在全曲中起着核心作用的“理想”主题呈现出来,它以明朗的大调色彩和向上的八度跳进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发展部在温暖的G大调上开始,表现童年时光的旋律再次由长笛奏出,青年时代的奋斗和业绩由
圆号和弦乐在施特劳斯的“英雄调性”降E大调上演奏,继之以B大调上的热烈倾诉,这既是爱情的喜悦,也是生命的激情。这些激动的回忆导致了病痛再次发作(由长号和
定音鼓的强奏表现)。但宽广昂扬的“理想”主题冲破阴霾,相继三次出现,每一次都在新的调性上,每一次都更加辉煌饱满。施特劳斯将这段音乐描述为:“尽管病痛在继续,但生命之旅的目标在脑海里呈现,那是他在艺术中努力认识并加以体现,而未能使之尽善尽美的观念和理想,因为世间没有人能使之尽善尽美。”
在“理想”主题的第三次陈述结束后,引子返回,不祥的锣声宣告了病人的死亡,“理想”主题从黑暗中缓缓地浮现出来,在
圆号和木管乐器高音区闪耀出神圣的光芒,随后弦乐高高地翱翔到绚丽夺目的C大调上,在丰满华丽、光辉四射的和声所展现的浩瀚之境中平静地结束。“死亡的时刻来临,灵魂离开了躯体,飞升到永恒的太空,在最壮丽的形式中获得了人间所没有的完美”。
1887年的《死与净化》是施特劳斯
交响诗中的杰出之作,与曲作者其它交响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不完全是故事性的,也不完全是图解式的,尽管它有详细的说明文字,但是完全可以当作一首无标题音乐来听。它明显受
奥托·瓦格纳的《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启示而创作,表现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当命定的时刻到来时,他的灵魂离开躯体,奔赴永恒的太空,去实现在世间未尽的壮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