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理
范学理
范学理,男,1931年8月生于辽宁省凌海市。他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范学理曾在2002年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进入第二轮),2003年被提名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候选人,2005年被提名为杰出科学家候选人。
个人简介
范学理,男,1931年8月生,辽宁省凌海市人。中共党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2年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进入第二轮)候选人;2003年被提名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候选人,2005年被提名为杰出科学家候选人。现兼任辽宁开采鉴定中心主任、国际地学与遥感学会(GARS)遥感用户应用委员会(UARS)合作主席(2005-2007),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副主编,《科技导报》、《矿山测量》、《地理信息世界》、《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委。已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生13名,指导博士后两名。
1957年8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矿山测量专业,留校任教。1960年被国家派往原苏联圣彼得堡矿业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研究矿山开采地表岩层移动理论。1964年获副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在原北京矿业学院继续任教。1973年调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阜新矿业学院科研所岩体力学研究室主任、科研所副所长、所长,科研处处长等职。长期从事矿山开采沉陷理论与治理工程研究工作,并承担硕士生及博士生培养与指导工作。科研足迹遍及我国东北、华北及华东主要煤矿区。在地层控制、开采沉陷理论与损害防治工程方面有精深研究,对开采沉陷学科有重要建树。研究成果以矿山开采沉陷理论为核心,在采动岩体物理与数值模拟、地表下沉计算理论与方法、矿山采动损害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所创建的全新地层控制理论与工程体系,为矿山开采沉陷防治技术开创了途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多次赴波兰俄罗斯加拿大西班牙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访问。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数字矿山理论与关键技术、三维GIS与地球科学建模、遥感-岩石力学及遥感应用、矿山开采沉陷及控制、矿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2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出版学术专(译)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80余篇次, 国内外学术引用500余次)。
研究成果
(1)通过采场上覆厚硬岩层托板式控制作用及煤岩强度机制的实验(及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提出了托板控制理论和条带开采优化设计的原则,建立了条带开采宽度与煤柱宽度、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的计算公式,形成了建(构)筑物下压煤条带开采优化设计与沉陷分析的技术方法,推广应用面宽;
(2)将热红外遥感引入矿压与岩石力学领域,进行遥感-岩石力学交叉创新研究,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岩石受力遥感物理现象与灾变前兆,揭示了岩石受力灾变过程的红外辐射特征与规律,受到国际关注,拓宽了岩石力学与遥感科学的研究范畴,为岩石受力灾变的监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与技术途径;
(3)将GIS技术引入矿山,在矿山空间信息处理与建模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与软件开发,提出了广义三棱柱(GTP)地球科学空间模型及相应的空间算法,开发了真三维地学建模软件平台GeoMo3D,在矿山、城市地质、岩土和水利工程领域得到应用;
(4)引入数字地球思想,倡导了数字矿山理念,提出了数字矿山内涵、目标、框架与关键技术,并组织进行数字矿山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了数字矿山学科和数字矿山工程建设,有效地引导了我国矿业学科与科研的创新发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