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仁,出生于1922年6月1日,是一位石油机械制造领域的专家。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玉门油矿,后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不同岗位上工作,直至退休。赵宗仁在其职业生涯中,组织炼出了我国石油工业应用急需的第一炉4140
合金结构钢,并主持设计建造了石油钢材热处理炉,处理了40多种钻井机具的关键部件,使其达到了API标准。他还组织了200多个大小工厂建立了上海石油机械制造基地,每年生产6000多吨石油机械配件,保障了
大庆市、华北、大港等油田会战的设备和配件供应。
赵宗仁,
满族,1922年6月1日生于
天津市的一个满族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
轮船公司,航线覆盖
上海市至
重庆市的长江流域。1929年,随着轮船公司的破产,赵宗仁的母亲带着家人迁居
枣庄市。在那里,赵宗仁目睹了中兴煤矿的机械化运作,萌生了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1933年,他小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中学,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转学到枣庄中兴煤矿自办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赵宗仁一家被迫逃离枣庄,辗转来到
武汉市和重庆。1938年,他考入
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工业学校,1941年毕业后加入甘肃油矿局业务处,开启了他为中国石油工业服务的职业生涯。
1942年,赵宗仁在玉门油矿发电厂参与了3台
美国进口柴油发电机的安装工作。1944年至1945年间,他在新疆乌苏油矿担任
助理工程师。1946年,他被调往上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采油室,任副工程师。1947年,他前往锦西东北炼油厂,负责电力工作。1948年秋,他随同其他技术人员撤离乌苏油矿,回到玉门油矿。同年,他回到上海总公司采油室继续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后,赵宗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在石油行业工作。1950年,他参与了在上海组织制造石油机械配件的工作。1952年至1953年间,他在上海
中华职业学校任教,后调回北京石油管理总局机电处。1954年,他协助组建了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1956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后,赵宗仁在机械制造局担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至
潜江市石油干校劳动。1973年,他调回
北京石油机械厂工作。1978年,他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机械制造局副总工程师。1984年后,他担任中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石油学会工程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他加入了
美国石油学会的标准化委员会,并获得了翻译发行中文API标准的授权。此外,他还参与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工作,并成为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和成组技术分会理事。
赵宗仁在石油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950年,他参与了在上海组织制造石油机械配件的工作,并成功炼制了我国第一炉4140
合金钢。他还负责组织石油机械制造工作,解决了热处理问题,并建立了热处理车间。1954年,他帮助组建了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确保了石油机械配件的供应。1956年起,他领导的公司生产配件、工具的品种逐步齐全,年总产量超过6000吨。他还参与了牙轮钻头的研发和生产,使得我国不再依赖进口钻头。
赵宗仁对中国石油工业的标准化工作做出了贡献。他设计了一种简单的试验方法,发现了3000米钻机吊环的问题,并推动了石油机械产品的部颁标准的制定,促进了产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赵宗仁因其在石油机械制造领域的贡献而获得多项荣誉。他是中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石油学会工程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他成为了
美国石油学会标准化委员会的成员,并获得了翻译发行中文API标准的授权。他还参与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工作,并成为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和成组技术分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