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下属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1950年创立,现任院长为杨光斌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研究的大学之一。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就设置了外交系,并下设国际法、外交通史、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等教研室。同一时期建立的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则注重政治学基础理论和政治学说的教学和科研,并对苏联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展开研究。1954年成立的政治学系对校内政治学科和国际问题的教学研究进行了首次整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很大发展。
1964年5月,根据中央政府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决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是全国最早开展国际关系教学研究的三大学系之一。同时建立的苏联东欧研究所则位列10大地区问题研究机构之首。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为国际问题和政治学研究创造了全新的良好发展条件,整个80年代经历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问题和政治学门类下的本科专业以及硕士和博士专业点得到了完善和健全。至2000年,政治学一级学科点获得批准后,国际问题和政治学的全部二级学科完成了建制化和机构化。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于国际问题和政治学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以及学科发展的新态势,2000年4月在原国际政治系、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国际关系学院。次年6月,根据学校关于院系专业调整的决定,校内政治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又进入了国际关系学院。至此,国际关系学院形成了这种四个学系、三大研究所、一个全国重点科研基地以及若干个研究中心共同组成的结构安排和学术配系。
国际关系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时成立的外交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研室,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外交系的主体调出组建外交学院,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与学校其他机构一起组建历史系,1958年独立组建马列主义基础系,1960年组建政治学系。196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由教育部批准组建国际政治系。2000年春,学校进行学科整合和院系调整,在原国际政治系和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的基础上组建国际关系学院。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200多人。其中中国学生近900人(本科生550人,硕士研究生210人,博士研究生110人);另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300多人。
外交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政治学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单位;并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组合在职或兼职的教学研究人员,建立了美国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以及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国际事务研究所和公务员研究所等开放性研究机构。
学院设有图书资料馆、网络计算机室和国际政治经济模拟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辅助机构,其中图书资料馆共有中文藏书3万余册,外文藏书5千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
国际政治系
国际政治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外交系及其下设的国际关系教研室。1960年组建政治学系时成立了国际政治教研室。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下设的国际政治教研室成为当时国际问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0年组建国际关系学院,在原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学教研室和国际关系教研室合并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国际政治系。
国际政治系主要负责国际政治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国际政治专业、国际关系专业、世界经济专业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负责学院国际政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还负责全校本科生世界经济与政治公共课以及学院相关通开课程的教学工作。
国际政治学系是学院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单位之一,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讲师5人;在国际关系基础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问题研究、国际战略与大国关系等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国际政治系教师出版有“当代中国与世界丛书”和“当代世界与中国对外战略”学术专著系列丛书,以及全国知名的“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其中《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国际组织概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国际战略学》等被国内其他多数高校确定为指定教材。
外交学系
外交学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外交系及其下设的中国对外政策教研室。1997年原国际政治系恢复重建外交学专业并成立外交学教研室。2000年组建国际关系学院,在原国际政治系外交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新的外交学系。
外交学系主要负责外交学专业本科生和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负责外交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实务应用方面的学院通开课程和外交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外交学系是国际关系学院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之一,全系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在中国外交、中美关系和外交学理论等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外交学系教师参与编辑出版“当代世界与中国丛书”和“当代中国对外战略”学术专著系列丛书,并参加了“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现已出版《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现代外交学概论》、《外交礼仪》、《外交学》等教材。
政治学系
政治学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政治系成立的政治学教研室。1964年政治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同时设立了政治学教研室和西方政治思想教研室。2000年组建国际关系学院,在原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教研室和西方政治思想史教研室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新的政治学系。2001年5月,原中共党史系与政治学相关的部分教师并入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
政治学系主要负责政治和行政学专业本科生以及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和中国政治三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负责学院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通开课程、以及本专业的中外政治思想、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方面的课程教学。
政治学系是国际关系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基本单位之一,全系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政治学系是全国政治学会的理事单位,在政治学基础理论、中西方政治思想、中外国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现已出版有“比较政治研究”学术集刊、“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学术专著系列丛书,并编辑出版了“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其中《政治学导论》、《比较政治学导论》、《政治文化导论》、《西方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等在全国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研室。是全国最早成立的马列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机构,也是1956年设立的马列主义基础专业和1958年成立的马列主义基础系的核心和基础。1960年政治系成立及1964年改建为国际政治系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室是当时全系人数最多、力量最强教学科研单位,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重大的学术影响。1978年后又相继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2000年组建国际关系学院,在原国际政治系所属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目前主要负责“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工作,同时负责全校硕士研究生公共课“邓小平理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工作。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主要致力于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重大的学术影响。全所现有教师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研究所整合现有的教学科研力量,采用政治学与国际研究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方法,在当代社会主义经验和教训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争取获得突破。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俄罗斯及东欧中亚研究所的前身是1964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之一,也是当时国内集中研究苏联和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重大学术影响的教学科研机构之一。2000年组建国际关系学院,原苏联东欧研究所作为教学科研实体并入新组建的国际关系学院,并更名为俄罗斯及东欧中亚研究所。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负责世界经济专业和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同时参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俄罗斯及东欧中亚国家政治经济与外交”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重点研究苏联、俄罗斯及东欧中亚国家政治经济学的现状和历史经验,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研究所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研究所教师编写、翻译出版了一批关于前苏联及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地区国家的学术著组、译著和学术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师资队伍
学院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2人。另有返聘教授2人,兼职教授4人。专职教师中教授25人,占35%;副教授29人,占40%;讲师18人,占2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5人,占教师总数的90%。获得海外高校博士学位者18人,占教师总数的25%。另有教辅行政人员16人。学术队伍的总体规模在全国高校国际关系学院中稳居前列。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欧盟“让·莫内终身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
学科体系
1.坚持以政治学理论和方法作为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基础,保障国际关系教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功底。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上,才能保证教学研究的深入和扎实。
2.保持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的教学研究的优势地位。基础理论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优势所在,必须扬长避短,以基础理论为重点,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3.巩固和加强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前沿理论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力争在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交叉研究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渗透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现实。国际关系学科必须适应这种现实的发展。
4.开展卓有成效的决策咨询研究,为党和国家的涉外决策提供有价值咨询报告。利用高等学校在决策咨询中相对中立和客观的特殊地位,发挥特殊的决策咨询作用
人才培养
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配套最为齐全的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科研机构之一,现有博士研究生专业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8个、本科生专业3个,此外还有MPA专业的外事管理方向。
本科专业
硕士研究生专业
博士研究生专业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人民大学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21-06-02
历史沿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沿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1-06-02
国家安全学系,成立!.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2
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1-11-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
参考资料